“這是我第四次來中國,每次來都有新的震撼。”來自斯里蘭卡森林保護部的地區林業局副局長赫拉特·穆迪揚塞拉蓋·阿努拉·班達拉說,他曾在國家林草局的相關培訓中多次學習中國林業管理經驗,不久前結束的中國之行讓他對碳匯項目的落地機制有了更系統的認知。
2025年發展中國家林業碳匯項目開發與管理官員研修班日前在北京林業大學舉辦。來自印度尼西亞、岡比亞、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喀麥隆、剛果共和國等6個國家的24名林業官員,圍繞林業碳匯政策、測量技術、市場機制與生態修復等議題展開系統學習與實地考察。

看見生態治理的中國答卷
在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庫、武當山等地考察時,學員們看到了荒山變綠林、水源地保護與社區發展協同推進的實踐成果。在丹江口庫區,了解了中國為保障“南水北調”水質而實施的嚴格生態管控;在武當山,感受了太極文化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十堰的鄉村,體驗橄欖園、古銀杏林與森林康養項目的結合,學習了如何實現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雙贏。
岡比亞環境部副常務秘書賓圖·加薩瑪感嘆:“這里森林茂盛、空氣清新、水源充足,中國的生態發展前所未見。”
這份綠色的蛻變,在北京同樣觸手可及。“這和我記憶中的北京不太一樣。”時隔12年,馬來西亞砂拉越森林局研究與開發司的沈凱芳再次來到北京。她說,2013年她初訪中國時,北京深受霧霾困擾的情景仍歷歷在目。而今重返舊地,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大片的城市綠地與藍天交相輝映。
引發生態文明的思想共鳴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丹江口水庫的考察讓沈凱芳對中國“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有了真切體會。
了解到丹江口水庫村民為保障“南水北調”水質而主動放棄網箱養魚,沈凱芳看到了中國人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她將這一理念與她熟知的“有國才有家”傳統觀念相聯系,認為二者共同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只有保護好孕育我們的家園,人類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同樣深受觸動的,還有喀麥隆雅溫得第一大學的博士研究員庫奧古姆·坎德姆·米歇爾·埃洛迪。“我將把中國生態文明理念帶回去,這一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重新思考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她說。
推動綠色發展的合作新篇
“中國不是簡單地種樹,而是致力于把生態修復、產業發展與文化建設融為一體。”來自印尼內政部的桑賈亞·費布里亞·普特拉·迪亞斯認為,這種生態治理思維尤其值得借鑒。
學員們系統學習了中國林業碳匯的政策與市場機制,并前往北京通州綠色交易所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聆聽報告、觀摩實時碳交易數據,他們直觀感受中國碳市場的活力,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中國經驗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赫拉特意識到這套機制對于尚未開發碳匯項目的斯里蘭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計劃以此為鑒,助推斯里蘭卡在森林碳測量、監測及相關政策制定方面的工作。
馬來西亞半島林業局官員萊拉·蘭蒂·塔利布表示,將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加強森林碳監測能力,支持馬來西亞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岡比亞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專家奧馬爾·蘇瓦塞則著眼于將中國生態治理的整體思路融入岡比亞政策框架,計劃起草一份符合國情的政策草案,推動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并進。
理念的認同正轉化為具體的合作愿景。多位學員表示,他們期待在綠色“一帶一路”框架下,持續開展林業碳匯、氣候變化等領域的聯合研究與實踐創新,共同構建更具韌性的生態治理體系。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宋和 章樂孜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