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是建設制造強國與金融強國的核心抓手,更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今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劃定清晰路徑。近期,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相繼發布配套實施方案,通過深耕產業鏈金融、創新科技服務模式、拓寬多元融資渠道等系列舉措,將金融“活水”精準引向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金融動能。
深耕產業鏈金融
集成電路、工業母機、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鏈處于工業體系的核心基礎環節,具有顯著的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地位,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意見》明確提出,要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作用,引導銀行為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技術和產品攻關提供中長期融資,為產業升級保駕護航。
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建設銀行率先發力,近期發布《中國建設銀行支持新型工業化“善建智造”服務方案》。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金良表示,將把更多金融資源精準配置到新型工業化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通過高標準打造服務體系,聚焦新型工業化重點領域,推進六大專項行動,為制造業提供全方位、全鏈條、全場景的綜合金融服務,力爭未來3年為各類制造業主體提供融資規模超5萬億元,以金融硬支撐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中國銀行則充分發揮全球化優勢與綜合化特色,進一步優化適配新型工業化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依托“商行+投行”“境內+境外”“融資+融智”的立體化服務模式,中國銀行持續增強對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金融供給。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工業領域供應鏈融資余額及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雙雙突破2.3萬億元,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為產業鏈穩定循環提供了堅實保障。
光大銀行同步推出支持新型工業化金融服務方案,以40項具體工作舉措全面支持新型工業化深入推進。在服務保障方面,該行啟動“百鏈千戶”供應鏈專項服務行動,計劃新增百條供應鏈,保障產業鏈韌性與安全發展,同時重點加強對重要礦產增儲上產的定制化金融服務,著力提高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全方位服務產業安全大局。
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金融支持工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有力助推經濟轉型升級。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加強與有關部門的緊密協作,支持金融機構優化服務,構建多元金融服務體系,推動《意見》落地見效,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營造良好金融環境。
激活科創企業動能
科技型企業是新型工業化的“創新細胞”,其發展活力直接關系到產業升級與技術突破。面對科技型企業“輕資產、高投入、長周期”的特性,近年來大型銀行突破傳統信貸邏輯,積極探索“看技術、看團隊、看未來”的專屬授信模式,推動金融服務從單一信貸向全周期科技金融升級,為科創企業成長全程護航。
信貸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持續加大,數據印證著金融服務的實效。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獲得貸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7.54萬家,獲貸率為50.3%,較去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本外幣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56萬億元,同比增長22.3%,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5.8個百分點,金融對科創企業的覆蓋面與支持力度顯著提升。
藥捷安康(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遇到的融資難題,正是通過銀行定制化科技金融服務得以破解。中國銀行依托科技金融授信模型,綜合評估企業核心技術壁壘與研發管線價值,成功批復8000萬元授信額度,并聯動中銀資本參與其D+輪融資;同時,中銀國際、中銀香港提供跨境財務顧問服務,多維度助力企業登陸港股,實現了“融資+融智”的全鏈條支持。
“在我國以間接融資為主的情況下,銀行需要積極創新產品和服務,為科技型企業和重大科技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同時,也要進一步優化完善上市制度,通過資本市場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服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在此基礎上,各類金融機構還需要充分合作,綜合運用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工具,為科技型企業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構建協同支持格局。
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尚朝輝表示,制造業企業普遍存在資產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難題,對此建設銀行不斷創新體系化、系統化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加大布局“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力度,以技術和企業“雙生命周期”為主線,深化“商投行一體化”母子協同服務,全方位服務全生態產業科技創新,為科創企業從初創到成熟提供持續金融動力。
構建科技金融生態圈科技成果轉化是新型工業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的關鍵環節。近年來,銀行機構積極拓展服務邊界,加大對科技創新債券投資承銷力度,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創新業務,構建“債權+股權+平臺”的多元化服務生態,持續豐富新興產業融資渠道,著力破解科技成果轉化融資難題。
金融資源的精準配置是激活科技創新動能的重要支撐。債券市場“科技板”推出以來,建設銀行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債券承銷和發行工作。今年5月,建設銀行發行的首筆科技創新債券正式上市,募集資金精準投向科技型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最大程度發揮金融促進科技創新、撬動實體經濟發展的杠桿效應,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
中國銀行行長張輝表示,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對于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中行在杭州、寧波、成都等地為優質科技企業提供并購交易融資支持,涉及交易金額超200億元;同時加大耐心資本投入,實現18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試點城市全覆蓋,通過AIC股權直投、科創母基金等方式,撬動社會資金為科創型企業提供境內外股權投資超千億元,以“債權+股權”聯動模式拓寬科技企業融資路徑。
從行業生態來看,科技金融生態圈的第一層主要是創業投資和私募基金;第二層是以政府風險投資和政府引導基金為主的戰略性風險投資;第三層是金融體系。構建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態圈,需要多方力量協同發力。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科技金融生態圈的構建應緊緊圍繞科技型企業的全方位需求,整合多方資源,形成協同發展、資源共享的服務體系。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風險投資特別是政府引導基金的認證和示范作用,引導更多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投硬”。二是要完善我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一方面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進一步加大對科技企業的支持和服務力度;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在服務科技企業中的“生力軍”和“催化劑”作用。三是健全培育“耐心資本”的市場機制,吸引民營資本、長期社保、商業保險、養老保險等成為耐心資本,不斷擴大支持科技創新的“朋友圈”,為新型工業化發展凝聚金融合力。
來源:城市金融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