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透露,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央行在公開市場買賣國債是增強國債金融功能、發揮國債收益率曲線定價基準作用、增進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互協同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我國債券市場改革發展和金融機構提升做市定價能力。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25年10月份中央銀行各項工具流動性投放情況顯示,公開市場國債買賣凈投放200億元。這意味著,自今年1月起暫停的國債買賣操作已于10月份恢復。
買賣國債是貨幣政策工具箱中的一種常規操作,其主要定位于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既可買入也可賣出,并通過與其他工具靈活搭配,提升短中長期流動性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在實踐中,央行會根據基礎貨幣投放需要,兼顧債券市場供求和收益率曲線形態變化等情況,靈活開展國債買賣雙向操作,保障貨幣政策順暢傳導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自去年8月份開始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以來,截至去年12月份,央行共累計買入1萬億元國債。但在今年年初,債券市場供求不平衡壓力較大、市場風險有所累積,國債買賣按下了“暫停鍵”。
“與年初暫停國債買賣時相比,當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期限利差走闊,債市整體運行良好?!睎|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當前恢復國債買賣操作,加大對銀行體系長期流動性的支持,也在進一步釋放穩增長信號,有助于穩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
大公國際首席宏觀分析師劉祥東表示,從宏觀貨幣政策層面看,央行此舉體現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取向,既避免流動性緊張又不釋放過度寬松信號,有助于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雙重目標。從債券市場運行層面看,此舉有利于改善二級市場流動性、支持價格發現與久期管理、抑制短端利率過度波動并提升債券直融與回購市場運行效率,向市場傳遞利率走勢平穩的預期,降低風險溢價并吸引長期資金配置,從而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
“雖僅有200億元,但強調的是穩妥與結構性調節,既服務實體經濟和債券市場平穩運行,又為央行在必要時通過其他工具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調節留出空間?!眲⑾闁|認為,這向市場傳遞出“以穩為要、靈活應對”的政策基調。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央行本次操作釋放出兩大信號。一方面,凈買入的操作模式體現了央行呵護流動性市場和穩定債市預期的操作目標;另一方面,200億元凈買入規模相對較低,也體現了央行的穩健操作,避免對債市預期形成過度影響。明明說,11月份的6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到期量為3000億元,而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量為9000億元,后續央行仍有加大國債凈買入規模對沖其他貨幣工具到期壓力的可能性。
“近年來,央行通過逆回購操作,適時調節短期流動性;通過買斷式逆回購、MLF操作,加強中短期流動性投放;通過降準等工具,向市場注入長期流動性,進一步優化市場流動性的期限結構。”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四季度是穩增長政策發力之時,央行已通過恢復國債買賣來向銀行體系注入長期流動性。董希淼認為,在歲末年初之際,央行通過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維持市場流動性充裕,進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是十分必要的。
來源:中國經濟網 勾明揚 姚 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