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2025年農業政策監測與評估》報告指出,全球農業支持政策規模處于高位,大部分支持政策具有扭曲性,且與綠色轉型需求不匹配,具有較大推進空間。
報告指出,2022年至2024年,各國對農業的正向支持政策規模為年均8420億美元。其中,市場價格支持、基于產出的補貼、對可變投入不設限補貼等強扭曲性政策占主導地位,在各類支持政策支出規模中占比高達66%。相比之下,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的支持政策明顯疲軟,技術創新、基礎設施類支持政策占行業產值比重僅為2.4%;農業知識與創新系統類支持占行業產值比重低至0.5%,在新興經濟體中更是低至0.3%。
報告指出,當前大部分農業支持政策不附帶環境條件,與綠色轉型需求不匹配。據統計,僅17%的支持政策附帶合規要求,其中真正做到“超越法規要求”的環保條件僅占5%。
當前,在農業生產領域已形成惡性循環機制。該機制下,扭曲性補貼推動更高產量,更高產量鼓勵更多投入,更多投入造成更多污染。報告稱,當前發達國家大量使用市場價格支持、基于產量的補貼以及對化肥、能源、灌溉等可變投入的不設限補貼,上述政策鼓勵提高生產強度,導致溫室氣體排放、水污染、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壓力加劇。市場價格支持政策通過關稅、最低價格、進口限制等措施抬高國內價格。高價格使農民有更大動力開墾更多土地,提高耕地利用強度,導致棲息地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鑒于畜牧業在發達國家補貼結構中占比較高,價格保護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強度,增加牲畜數量導致更多甲烷和氮排放。
報告指出,投入補貼是直接導致污染的政策類型。補貼通過降低化肥價格鼓勵更高施肥量,氮磷隨徑流進入地表與地下水,造成土壤與水污染以及生物多樣性受損。電價補貼等灌溉能源補貼將導致地下水過度抽取,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基于產量的補貼屬于扭曲性最強的政策,其提高了生產強度并固化了高排放、高壓力生產體系。在當前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下,對綠色技術投資不足導致舊模式鎖定效應,加劇了環境壓力。發達國家普遍將預算偏向補貼生產而不是鼓勵創新,使得精準施肥、精準畜牧、低排放設備等綠色技術擴散緩慢且采用不足。
報告指出,隨著可持續性成為貿易規則的重要部分,各國對農產品制定了越來越多的環境要求,但這些措施目前缺乏協調。復雜而多元的可持續性標準提高了合規成本,對發展中國家和小規模生產者造成負擔。這一缺乏統一有效減排或環境改善激勵的局面,不僅將導致供應鏈碎片化,還可能在全球范圍產生替代效應,即綠色標準嚴格的國家減產,生產向環保標準低的國家轉移,最終導致全球環境壓力反而加劇。
報告還指出,環境相關貿易措施雖增長迅速,但由于方式方法缺乏協調性,將加劇貿易障礙,并降低環境政策整體效果,可能出現標準過高且不一致的局面,進而導致符合標準的供應鏈不足,農民為滿足合規而提前淘汰產品或增加投入,從而間接增加農業碳足跡、水足跡與廢棄物,迫使整體環境效果變差。
來源:中國經濟網 梁 桐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