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募基金發行市場迎來一波顯著回暖。根據公募排排網最新統計數據,截至11月17日,按認購起始日統計,年內全市場共發行公募基金1378只,不僅超過去年全年的1143只,更促使2025年公募基金發行數量成為近三年之最,結束了此前公募基金發行連續三年下滑的態勢。與此同時,新基金的平均認購天數也從去年的22.63天縮短至年內的16.31天,募集周期明顯加快,進一步印證了市場的活躍度。
深圳市融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FOF基金經理李春瑜表示:“公募基金發行市場回暖有多方面原因,其一,A股市場整體走勢積極,企業盈利預期穩步改善,經濟復蘇與政策落地增強了投資者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意愿;其二,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國際資金加速流入中國資本市場,也為基金發行提供了增量資金;其三,隨著市場情緒好轉,投資者信心提升。”
從產品結構看,權益類基金成為今年發行的主力。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年內全市場共發行權益類基金1019只,占發行總量的73.95%,其中股票型基金762只,偏股混合型基金257只。
FOF(基金中基金)也在今年迎來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年內共發行FOF產品72只,盡管總量不大,但數量較去年全年的33只實現翻倍,顯示出市場對這類產品配置價值的認可度逐漸提升。
從資金流向來看,隨著權益市場回暖,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股票型基金發行大幅增加,而債券型基金發行數量則出現回落,呈現出典型的股債“蹺蹺板”效應。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年內共發行債券型基金250只,顯示資金正更多流向權益類資產。
此外,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年內共發行19只公募REITs產品和18只QDII基金。
指數型基金的崛起也成為今年發行市場的一大亮點。在上述1378只新發行的基金中,指數型產品達813只,占比接近六成。從細分類型來看,指數化投資覆蓋了多種基金類別。在股票型基金中,指數型產品占比超過九成;在債券型基金中,指數型債基占到近四分之一;在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中,指數型產品也成為主流,占比超過八成。深圳市前海排排網基金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公募產品經理朱潤康表示:“這種跨品類的高滲透率,清晰勾勒出指數化投資在公募基金市場的‘全面開花’態勢,也反映出投資者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成本更低、風格更清晰的產品。”
從發行機構來看,行業集中度依然較高。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年內共有131家公募機構發行了新基金,其中有22家機構發行數量不低于20只。富國基金以合計發行60只新基金位居榜首,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匯添富基金等機構緊隨其后,新發基金數量均超過50只,顯示出頭部機構在發行市場上的持續引領作用。
(稿件來源:證券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