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弦音婉轉,幾位老人圍坐在一起,象棋落盤清脆;村民捧著種養技術書籍,不時用筆標注;老師手把手教孩子們調色畫畫,桌上的手工折紙堆成了彩色小山,歡聲笑語裹著墨香,在書院里回蕩……初冬的早晨,走進重慶市豐都縣許明寺鎮佳苑社區的“新豐書院”,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暖意與活力。

“自打有了書院,老老少少都盼著來‘打卡’。如今全鎮7個村(社區)的‘新豐書院’,已經舉辦了160多場活動,村民們在這兒找著了樂子、學到了本領。”許明寺鎮黨委宣傳委員劉芮含笑著說。
豐都作為勞務輸出大縣,擺在面前的現實難題是:85萬戶籍人口中,有20多萬人常年在外務工,1.4萬名留守兒童少了陪伴,7000多名空巢老人缺少照料。
為破解困境,豐都以文明培育、實踐、創建為抓手,升級改造農家書屋、鄉情陳列館等現有陣地,盤活閑置校舍、廢棄祠堂,讓“沉睡”資產變身為村民活動空間,打造出集“禮堂、學堂、食堂”為一體的有聲有形綜合體——“新豐書院”,實現全縣338個行政村(社區)全覆蓋。
在包鸞鎮“鸞媽媽”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的課堂上,老師正耐心地講解鉆石畫的制作方法,孩子們眼里滿是好奇與專注。室內課堂結束后,老師又帶領孩子們來到操場玩趣味游戲,不時傳來銀鈴般的笑聲。
“以前做完作業只能看電視、玩手機,一個人孤零零的。現在這里活動可豐富了,還有好多小伙伴,熱鬧極了,我喜歡來這里。”留守兒童王莘玲開心地說。
孩子在這里能學到東西,培養興趣愛好,還能結識很多朋友,性格比以前開朗多了,家長們也很開心。
“我們的節日要熱熱鬧鬧過,非遺手藝可不能丟。”在青龍鄉五谷村的“新豐書院”里,村民們圍著展陳的本村老物件、老照片,聽鄉賢講過去的故事;“和美家庭”“孝善人物”的評選現場,掌聲此起彼伏,20多場活動下來,鄉親們的心里特別溫暖。
在龍孔鎮大面場村的老年食堂內,飯菜飄香,老人們圍坐就餐,笑語不斷。特困老人、殘疾村民每餐只要3元錢;行動不便的老人出不了門,志愿者就提著保溫桶把熱飯熱菜送到家。
“我家就在附近,這里飯菜合胃口,還有老伙伴聊天,比在家孤零零吃飯強多了。”70多歲的留守老人王貴福說,他已成為老年食堂的常客。
現在,豐都縣338個書院食堂天天開火,日均6000人次在這里吃上熱乎飯,讓在外務工的人少了牽掛,在家的老人孩子多了安心。
“群眾在哪兒,我們的服務就跟到哪兒。”豐都縣建起了“1+3+X”志愿服務體系,讓“新豐書院”的觸角越伸越遠:以一個書院為核心,拉起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教育互助、大學生“三下鄉”這三支隊伍,帶動黨員干部、退役軍人、村民就近加入——技能培訓教到田埂邊,周末學堂陪著孩子寫作業,暑假講堂帶娃學知識,家庭互助幫鄰里解難題。目前,全縣400多支志愿服務隊、12萬余名志愿者,累計服務群眾60萬余人次。
為了讓“新豐書院”更好運營,全縣摸索出“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集體出一點”的多元投入機制,讓財政資金用作獎勵,政企、學校積極參與,村集體經濟兜底,確保書院運轉不“斷檔”。
如今,全縣建起工作組把書院“建管用”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層社會治理考核,評選出“陣地好、隊伍好、活動好”的“三好書院”。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