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精心挑選上傳的照片,不只是美好瞬間,還可能是一把打開你和周邊親朋好友隱私大門的鑰匙——而這一切僅僅是你打開某個AI應用,上傳一張合影想美化處理一下,而在網絡的另一頭,你的相關數據信息已清清楚楚暴露于不法分子眼前:AI人臉識別功能瞬間分析出你的身份信息、社交圈層乃至經濟狀況,甚至還包括你和照片中其他人物之間的關聯……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人們很多慣常的操作潛藏著越來越大的網絡安全風險。在日前舉行的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如何應對個人信息安全挑戰,成為引發廣泛討論的焦點話題。

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深度應用,其類似蝴蝶效應般延展的安全風險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合化特征。不止存在泄露身份證等關鍵信息的風險,在AI眼中,沒有無關緊要的細節:即使是一張無意中分享的自拍照,衣服上的logo、背景中的地標甚至是你背后植物的種類,都可能成為AI數據拼圖中的關鍵一環——這些零散的信息經過AI的整合分析,能夠形成完整的用戶個人畫像。新的信息要素不斷產生,信息分享在網絡上留下永久痕跡,累積而成的“人物畫像”甚至是立體的、活動的,類似于AI大數據環境中基于你個人的“全息投影”。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在AI加持下量身定做的騙局更可謂防不勝防。
如今,技術的發展速度遠超普通用戶安全意識的提升速度。人工智能確實潛藏著巨大的價值,然而它既像是進一步啟迪人類智識的普羅米修斯之火,亦像是希望與風險并存的潘多拉魔盒。在AI大模型“讀心察意”的時代,隱私的觀念和邊界呈現出潮汐般的動態趨勢,隨時處于重新的分析和定義中,傳統意義上的隱私保護概念以及相應的措施已不足以應對當前的技術環境。當一張普通的合影或是跑步打卡照就能泄露你的社交習慣和人際關系時,我們必須在熱切分享前先放慢一拍、問問自己:這些信息一旦被公開,可能帶來什么后果?
超越并且把控人工智能的“人的智能”,或許不僅在于技術為我所用,更在于知道何時應該按下暫停或保持沉默。隨著AI感知能力的不斷升級,以及AI應用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們的隱私意識也需要同步升級:使用安全合規的人工智能軟件,并在日常的社交分享中更加嚴謹地保護個人信息,應當成為我們新的網絡安全常識。同時,相關部門以及網絡平臺也需要建立更加嚴格的個人信息管理制度和隱私保護制度,構建全方位的網絡安全保護體系,特別是保障鑒別能力較弱的老年人群和未成年群體的網絡合法權益。
來源:南方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