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準入是經濟活動的起點,是經營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前提。國辦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清理不合理的服務業經營主體準入限制,嚴禁在環保、衛生、安保、質檢、消防等領域的準入條件外違規設置障礙。這將有利于各類要素資源順暢流動、營造廣闊市場空間。

當前,我國消費結構正從商品消費主導向服務消費主導轉型升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服務消費需求日益增長,但優質供給不足、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發展。同時,不合理的服務業主體準入限制,形成了各種隱形壁壘,使企業難以按照市場規律配置資源,束縛了產業轉型升級。
民間投資是反映經濟活躍程度的重要風向標。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是有效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方向。有序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可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鼓勵更多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進入服務業,能夠顯著增加市場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近年來,我國在醫療等領域放寬準入限制,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各方好評。
消除民營企業發展阻力,首先應厘清存在哪些違反公平競爭原則的隱形壁壘。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參與一些項目時,常常面臨諸多難題。對此,要堅決糾正設置不合理的準入條件,科學設定項目資質、股權比例、注冊資金、營業場所、經營范圍等要求,進一步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不得隨意違規設置準入障礙。在招投標環節,加強對評標專家和招標代理機構管理,規范招標投標信用評價體系。
清理不合理的準入限制,應完善投訴處理機制,暢通問題反映和解決渠道。對民營企業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多個部門,導致一些企業家遇到問題不知道該找誰、怎么辦,因此,完善投訴渠道尤為必要。對于違規設置交易壁壘的情況,應適時公布一批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懾。
應當明確的是,放寬準入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要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監管體系。應在嚴格遵守基本的市場規則和行業底線前提下,清除那些不合理的準入限制。可加快推進監管的數字化智能化,運用多源數據為經營主體精準畫像。
只有建立開放透明、規范有序、平等競爭的市場準入制度,才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清理不合理準入限制的過程中,要嚴格落實相關規定,打破行業壟斷和利益格局,充分激發市場活力,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