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振興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關乎教育的底線和溫度。全國約50%的普通高中為縣域普通高中,近60%的普通高中學生就讀于縣中。從微觀來看,一所所縣中,直接關系到孩子能否在父母身邊、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影響著一個個家庭的教育成本與未來期待。從宏觀來看,縣中興則縣域教育興,縣中強則全縣民心安,縣中振興關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教育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人口高質量發展中承擔著重要意義。

現實來看,縣中振興的難點,常表現為優質資源的“拉鋸”:優質師資被高薪挖走,尖子生被提前鎖定。“用腳投票”似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和教育資源,呈現的是一種市場競爭行為。但教育絕非“適者生存”的篩選模式,當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升學率”上時,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就會被掩蓋。
破局之道,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從教育本質出發,推動縣中實現從“育分”到“育人”的深層轉變。一系列務實舉措正在落地: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教育資源擴容行動、辦學條件改善行動、課程教學提質行動等八大行動,為縣中發展劃定清晰路徑;湖南常德樹立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導向,既關注學業成績,更重視綜合素質培養;上海交通大學為托管幫扶的縣中帶去先進的管理理念和育人模式,助力縣中重塑核心競爭力……這些抓住關鍵的作法,為縣中振興增強底氣和信心。
還應注意的是,從學齡人口來看,初中階段在學規模預計明年達峰,高中階段預計2029年達峰。縣中振興應結合“先增后減”的人口變化趨勢,前瞻預測,主動作為。一方面,科學規劃縣中規模與容量,避免資源浪費、學位失衡;另一方面,抓住未來在校生減少的時機,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
縣中振興,振的是信心,興的是未來。共同答好這道必答題,讓教育的陽光照亮萬千家庭的幸福,照見教育強國的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