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統一預算分配權,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在當前財政緊平衡常態化和高質量發展要求下,通過預算管理提升財政治理效能已成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核心命題。零基預算是契合政府部門實際需求與戰略優先級考量的創新性預算制度,應持續發揮其破固化、強預算、提績效的關鍵作用,為全面提升財政治理效能注入關鍵動能。

零基預算改革的緊迫性源于現實財政壓力與提質增效要求的雙重驅動。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民生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剛性支出持續增加。在這一背景下,對財政資源的精準配置和效率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零基預算是打破支出剛性、優化存量資金結構、防范化解財政危機的有效工具,通過樹立零基理念并重塑財政資源配置邏輯,使財政部門將有效的資源重新配置到高優先級、高績效的戰略性領域,能夠更好地服務于高質量發展。
零基預算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我國的零基預算改革是一個由改革自身的復雜性、現實約束的多樣性以及制度演進的規律性共同決定的漸進過程,需要在不斷鞏固既有成效的基礎上持續推進。這種漸進性是適配我國財政治理能力、平衡改革目標與現實條件的理性選擇。零基預算的核心目標是打破基數固化,實現財政資源高效配置,但這一目標需與不同時間的財政運行環境、管理能力相匹配,無法脫離現實跨越式推進,需要持續進行制度創新與實踐探索,不斷完善現代財政預算制度。
當前,我國零基預算改革已處于全面深化階段,必須堅持以系統思維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打通關鍵節點,推動零基預算改革不斷深化。
強化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聯動。加強黨中央對財政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明確改革方向路徑,制定全國統一的制度框架與操作規范,避免各地改革出現碎片化、低成本重復等問題。鼓勵地方政府結合區域實際開展差異化探索,通過試點示范積累經驗,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改革推進機制。加強宣傳教育,將零基預算理念納入領導干部培訓體系,牢固樹立講績效、重結果的現代財政預算管理理念。
健全財政支出標準體系。明確優先序,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輕重緩急核定各項支出,全面構建突出重點、適應發展、統籌有力的財政預算安排指標體系。財政部門應編制預算安排清單,并結合財政現狀建立省級財政支出分類管理清單,實施財政支出分類保障,根據不同領域制定差異化評審規則,優化項目資金順序。明確支出標準在預算過程中的法定性,做到無標準不預算、超標準不安排,并定期評估、動態調整支出標準,保持支出標準的時效性與適用性。
完善部門協同機制。著力構建協同高效、權責明晰的跨部門共同體,打破各自為政的行政壁壘,是加強財政資源統籌能力的關鍵舉措。積極實施跨部門資金統籌、重點領域預算傾斜與動態調整機制,系統梳理部門間職能交叉、目標相近的項目,科學精準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全面研判發展需求,適時強化對重點領域的財政保障力度,推動公共服務提質、區域協調發展、債務風險化解,實現財政治理的精準與高效。健全多主體激勵機制,構建跨部門協同的激勵相容機制,實現財政部門、政府與業務部門之間的協同,確保培育財源的動力持續激發、舉措精準落地,推動財政資源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長。
推動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推動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深度融入零基預算改革,是將績效理念和方法貫穿預算管理全過程的核心抓手,能夠為預算安排提供科學依據和優化標尺。在編制環節,強調事前績效管理,明確事前績效評估與績效目標審核,實施多方預算協商流程,每筆支出都要以戰略為指引、績效目標為起點論證,由財政部門牽頭,聯合業務部門、基層單位共同論證各部門項目的真實需求,避免需求虛高或遺漏,在財政資源配置源頭發揮績效目標對支出的引導約束和控制作用。在執行環節,借助動態績效工具研判校準零基預算的執行偏差,對偏離預期的項目及時啟動績效約談。在評價環節,執行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增減、干部考核和政策存續掛鉤機制,充分發揮零基預算在綜合統籌、目標協商、支出審查等方面的優勢。
推動零基預算改革取得持久成效,應建立保障基本運轉又促進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推進機制,實現保基本與顧長遠之間的動態平衡。
明確支出優先序。以規章明確資金分配層級,推動財政部門與預算單位全面提升專項資金的層級化分配效能、任務清單的優先級執行精度與動態適配水平,為國家重大戰略、民生保障任務提供全流程動態保障。對教育、科研、基建等長周期項目,設置3至5年甚至更長的跟蹤評價期,通過基線調查與跟蹤對比,挖掘財政投入的中長期價值。規范使用國債、稅費優惠、政策性融資擔保等財政工具,統籌財政資源,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實現財政治理與經濟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
推動零基預算改革向深層次邁進。橫向上,推動改革從經濟領域向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和公共服務領域拓展,精準核定民生需求,實現改革效能持續釋放與民生福祉長久增進;縱向上,推動改革從一般公共預算向政府性基金預算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延伸。一般公共預算中零基預算的成熟實踐可為政府性基金預算提供參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需以零基預算理念原則核定國企收益上繳比例與支出方向,推動收益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
實行零基預算穿透式監督。強化監督問責,通過預算公開平臺將評審結果、調整理由、績效結果及評價向全社會全程公示,接受公眾質詢,借助人大、審計和社會監督,精準識別資金統籌中的低效配置與違規使用,確保財政資金規范使用。明確主體責任,執行績效結果與項目負責人考核掛鉤,落實“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理念。同步建立零基預算改革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基層大膽探索,根據地區發展差異、省市縣不同層級特點,分類制定改革實施方案,鼓勵基礎扎實的地區全面推進,支持不成熟地區先在重點領域突破,逐步擴大范圍,實現改革平穩過渡和持續深化。
來源:光明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