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陶筑首,搓土成身。在云南省昆明市古滇路轉角的心房瓦貓博物館內,張航伏案而坐,翻動著指尖刻刀,在陶土上勾勒出瓦貓“奶兇”的神態。
瓦貓,起源于云南,是一種安裝在屋脊或門楣處的傳統民間裝飾。它融合了實用功能與民俗信仰,寓意吞食四方邪祟、保護家宅安寧。2023年,昆明瓦貓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今年32歲的張航是昆明瓦貓的市級傳承人,也是這家博物館的主人。今年“雙十一”,張航重返母校——云南藝術學院,為學生們傳授瓦貓制作技藝。張航回憶,2012年,還在云南藝術學院民間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的他便被瓦貓自由的藝術表現形式所吸引。
自那時起,鉆進老城區的市集、工地里尋找瓦貓,便成了他生活中的日常。“大理、麗江,還有昆明城郊的老村落,只要有瓦貓的地方,我都會去搜集、記錄。”張航說。多年努力下,博物館如今已收藏瓦貓700余座。
尋找的過程,也是他重新認識瓦貓的過程。在張航眼中,瓦貓被賦予了人格,承載著人們對安居的寄托。
城市的肌理中,萬物隨時間褪色又重生。曾鎮守老宅的瓦貓,在屋脊之上歷經歲月,見證變遷。
“我曾駕車前往一個幾乎無人居住的老村子采風,一只立在門楣上的瓦貓吸引了我。”張航說,“打聽之后得知那房子早已廢棄。我踩上車頂,想靠近瓦沿,把瓦貓取下留存,可它太過牢固,幾次都沒能搬動。”
不久后,他再次回到那處老宅時,房屋已拆除,化為瓦礫,那只“舍不得走”的瓦貓也隨之湮滅。
“即便屋已傾、墻已斷,瓦貓依然是房子的一部分。”張航感慨,“它生于泥土,守護人家,最終又歸于泥土。也許,擺上博古架并不是它最好的歸宿。”
“尋貓未得”讓張航對瓦貓多了一份敬畏。“要以敬畏的態度對待歷史、傳統和非遺。承襲技藝僅是一方面,傳承人更應宣揚它原本的用意。”張航說。
2019年,他創立了心房瓦貓博物館,開展瓦貓制作體驗課、瓦貓安放儀式、傳統村落游學等活動。“安放與游學注重過程,讓非遺與當下的人產生連接;體驗課堂則強調趣味與創造,讓人們在親手制作中理解瓦貓的意義。”
在博物館的工作間里,張航調制陶土、塑形貓頭、捏出貓身。待晾干定型后,入窯燒制。“瓦貓的肚腩要留空,口尾相通,保留‘吞進不好的、排出有益的’寓意,讓新瓦貓依然肩負傳統的使命。”他說。

瓦貓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在昆明、大理、玉溪等地均有非遺傳承人傳技授藝。他們秉持傳統,結合當地瓦貓的舊模樣,打造出新的產品樣式。在昆明地鐵4號線,主題車廂、站內文創店成為瓦貓走入煙火、再次躍上的“新屋檐”。
瓦貓出現在地鐵、車站等公共設施,兼顧了曝光度與“保護”寓意。張航說,打造瓦貓IP會更得人青睞。
拉坯、晾干、雕塑、燒制,熟手一周即可制成一只瓦貓。真正的難題在于如何讓創意與傳統融合。張航在不改變傳統工藝的前提下,嘗試調整瓦貓姿態、改變頭身比例。“有時,一個月也燒不出一只滿意的‘答案’。”張航說。
回想帶著瓦貓到北京、上海參展的經歷,張航坦言也曾擔心自己的設計能否被接受。通過對瓦貓寓意的講解和它自身討喜的形象,瓦貓逐漸贏得了觀眾的認可,也讓他逐步積累起了信心。
洱海邊的貝殼碎粒摻入陶土、以白族扎染布料的輕盈造型制作瓦貓;仿照劍川木雕龍頭紋飾、結合木屋榫卯結構燒制出可拼接的瓦貓……張航探索將瓦貓與其所在的環境相結合,用造型記錄場域的變化。
“瓦貓不僅是一種裝飾或技藝的成果,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張航說,未來將在不脫離文化根源的前提下打造更多產品,讓瓦貓走出云南,在各地尋找可守護的“新房”。
“當老屋倒下,舊時的屋脊或已不復存在。讓瓦貓躍上心房,走入人心,便是我的答案。”張航說。
來源:新華社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