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證指數”)正式發布中證新交所亞洲精選100指數和中證新交所亞洲精選100紅利聚焦指數等2條新指數,旨在反映亞洲主要市場上市公司整體表現,為投資者提供該區域投資標的及業績比較基準。
這也成為中證指數緊扣投資者多元化配置需求與國家戰略發展導向,持續豐富指數體系的生動縮影。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1月17日,中證指數已累計發布713條指數,同比增長16.50%,相關指數覆蓋多類型資產、多核心領域與多熱門主題,指數體系的廣度與深度持續拓展。
專家表示,年內指數“上新”提速是政策引導與市場需求雙向驅動的必然結果。其中,政策層面,《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等政策的發布,為指數向跨境、綠色、科創等關鍵領域延伸提供清晰導向;市場層面,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升級與長期資金多元化配置訴求持續釋放,共同推動指數供給擴容。
此外,日趨豐富的指數體系為資管產品提供了科學基準并引導資金流向優質資產、提升市場定價效率,同時滿足不同投資者資產配置需求與全球資金入市便捷性。
兩大因素驅動
指數“上新”雙線并行
今年以來,中證指數“上新”提速的背后,呈現出政策引導與投資需求雙輪驅動的核心邏輯,新指數的布局方向也精準呼應兩大核心訴求,形成雙線并行的發展格局。
一方面,政策引導為指數“上新”錨定方向、注入動力。從《行動方案》提出“持續加強優質指數供給”,到多地結合區域發展定位出臺相關政策,一系列政策舉措構建起清晰的發展框架,推動指數供給步入“快車道”。
與此同時,細看各個政策舉措內容不難發現,政策引導的核心訴求,在于通過指數工具搭建資本市場與國家戰略的連接橋梁,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例如,1月份,廣東印發的《關于高質量發展資本市場助力廣東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措施》提出,“鼓勵專業機構設計指數產品,引導資金投向科技型企業”。
在此背景下,一批緊扣“新質生產力”、金融“五篇大文章”等戰略方向的指數密集落地。例如,中證滬深港生物科技主題指數、中證滬深港芯片產業指數、中證精選市場算力主題指數等,精準聚焦生物醫藥、半導體、算力基礎設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資本市場定價機制引導資源向創新驅動領域集聚。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表示,“政策導向型”指數,一方面能引導社會資金流向政策支持的重點領域,解決實體經濟重點行業融資難題。另一方面可為相關產業企業提供估值參考與定價標桿,降低融資成本,同時還能讓資本市場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比如助力科技企業通過指數關聯產品獲得資金,推動技術研發與產能擴張,強化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賦能作用。
如果說政策適配性是今年新指數的“核心底色”,那么功能精細化、覆蓋全面化則是其顯著的創新特征。在產品設計上,中證指數通過風格細分、跨境整合、多資產搭配等多元方式,為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了定制化工具。
例如,在風格細分領域,中證A500成長指數、中證A500價值指數及后續推出的相對成長、純價值等系列指數,從中證A500樣本中精準篩選不同風格標的,分別聚焦營業收入增長、凈利潤提升等成長因子與股息率、市凈率等價值因子,滿足投資者對特定風格資產的配置需求;中證全指質量指數、滬深300質量指數等產品的推出,進一步豐富了SmartBeta指數體系,助力長期價值投資理念落地。
在付一夫看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下投資者需求的三大變化趨勢:一是從追求寬基指數的模糊配置,轉向細分賽道的精準布局;二是風險偏好分化,既需要穩健成長型指數,也渴求高潛力主題指數來適配不同風險承受力;三是資產配置全球化,跨境類指數的受歡迎,體現投資者對沖單一市場風險、博取全球紅利的需求愈發強烈。
指數體系提質擴容
加速釋放多重價值
事實上,指數供給的提質擴容,不僅優化了國內資管產品的底層工具生態,更通過資本市場定價機制與資源配置功能的完善,實現了對資管行業、實體經濟與全球資金的多維賦能。
從資管行業發展來看,豐富多元的指數體系為產品創新提供了“源頭活水”。一方面,寬基指數的風格細分與主題指數的精準聚焦,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機構提供了更多可落地的產品標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目前,已有138只基金產品明確跟蹤年內新發布的中證系指數,相關產品覆蓋寬基風格、產業主題、跨境配置等多個領域。另一方面,SmartBeta指數、跨境指數等創新產品的推出,推動了資管機構從產品銷售向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
付一夫表示,指數供給的提質擴容會推動公募基金、保險等機構加快對被動產品的布局,比如公募基金可能圍繞新指數開發ETF及聯接基金,保險機構也會借助新指數優化長期資產配置組合。同時,新指數對應的細分行業、跨境資產等,會因掛鉤產品的發行吸引增量資金流入,提高交易活躍度,進而進一步激活相關標的的流通,形成“指數創新—產品發行—流動性提升”的良性循環。
對實體經濟而言,指數工具正成為連接資本市場與產業發展的“橋梁紐帶”。以中證通用航空主題指數為例,該指數自今年4月份發布以來,截至目前已有5只基金產品明確跟蹤。數據顯示,相關產品上市至今,已累計獲得74.43億元資金主動買入,為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注入了資本市場動力。
在全球資金配置層面,跨境指數的密集落地為中國資本市場引入“活水”搭建了重要通道。例如,中證新交所亞洲精選100指數、中證滬深港生物科技主題指數等,既滿足了國內投資者“出海”配置資產的需求,也為全球資金投資中國核心資產提供了便捷工具。隨著指數體系的國際化水平持續提升,中國資本市場與全球市場的聯動性將進一步增強,有助于提升A股市場的定價效率與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資產在全球估值體系中獲得更合理的定價。
展望未來,指數供給的提質擴容仍將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付一夫認為,未來指數供給需聚焦三大核心能力:一是精準的需求捕捉能力,能快速挖掘未被滿足的細分領域需求;二是嚴謹的編制能力,保證指數樣本代表性與數據可靠性,增強市場信任;三是生態協同能力,既聯動機構開發掛鉤產品,又強化與跨境交易所合作,同時提升指數的市場影響力與應用場景,構筑差異化競爭壁壘。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田鵬)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