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看著部分同行靠偷漏稅壓低成本、低價搶單,我們合規經營反而沒優勢,心里別提多憋屈了。現在稅務規范,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終于能靠產品力和服務力說話了。”一位生活用品企業負責人感慨道。
隨著2025年10月31日前《互聯網平臺企業涉稅信息報送規定》(下稱“新規”)首輪信息報送完成,曾經依賴隱匿收入、轉換收入性質等手段逃稅的電商經營模式正式終結,行業迎來以合規為核心的生態重塑。
偷漏稅亂象
成電商發展“毒瘤”
中國電商行業歷經二十余年深耕,已成長為10萬億元級數字經濟支柱。2024年直播電商GMV(商品交易總額)突破4.5萬億元,占網絡零售額近三分之一,貢獻了電子商務增量的80%,成為消費市場的重要增長引擎。但龐大交易規模背后,長期存在的偷漏稅問題,正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毒瘤”。
電商行業偷漏稅呈現系統化、隱蔽化特征。中小商家通過刷單制造虛假交易,同時隱匿真實銷售收入規避納稅,“陰陽數據”讓監管難以追溯;部分經營者則利用個人銀行賬戶收付業務資金,以此隱匿利潤、逃避納稅義務,稅務部門核查需調取個人銀行賬戶流水,難度較大。
頭部主播及大商家的逃稅手段更具隱蔽性,多通過注冊多家個體戶拆分收入,利用小規模納稅人稅收優惠政策少繳稅款。如網絡主播余洋,就通過6家個體戶隱匿收入3.01億元,少繳稅費超800萬元,成為行業典型案例。
“稅收與水電等生產經營支出一樣,是企業合規經營的基本成本。”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指出,部分網絡主播、網店經營者通過偷逃稅降低經營成本,形成“稅收成本外部化”的不正當競爭優勢,破壞了市場公平秩序。
平臺擔責
電商生態迎合規洗牌
針對這些隱蔽化、系統化的偷漏稅行為,新規通過強化平臺責任構建全新監管體系,讓平臺角色從過去相對獨立的“旁觀者”,升級為稅收征管體系中承上啟下的關鍵“協作者”與“看門人”。
新規覆蓋幾乎所有電商交易場景,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抖音、快手等直播電商平臺,均需按季度上報平臺內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身份信息與收入信息。若平臺未按時報送、瞞報漏報或拒絕報送,將面臨罰款甚至停業整頓的處罰,監管約束力顯著增強。
“利用數據驅動,監管部門基本實現平臺交易無死角監管,能精準打擊傳統隱匿收入手段。”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副教授孫鯤鵬表示。
監管實效已初步顯現。近期,多地網店經營者反映收到稅務部門發送的合規申報提醒短信,要求對既往涉稅業務進行自查補報。在社交平臺上,有從業者曬出短信截圖并表示,“合規已成為生存底線”。
規范納稅已成為電商生存的必選項,行業生態隨之迎來洗牌。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指出,部分低價低質商家將面臨顯著影響,依賴逃稅壓縮成本的商家,會因合規成本上升喪失價格競爭力,逐步被市場淘汰。特別是無貨源電商與個人代購等業態將受到明顯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合規壓力并非“一刀切”加重所有經營者負擔。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表示,新規不會增加平臺內絕大多數合規經營企業的稅收負擔。當前平臺內超九成經營者為中小微企業,月銷售額不超過10萬元,屬于國家政策扶持重點對象,在現行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下,本身繳稅很少或無需繳稅。新規僅要求其規范稅務申報,稅負水平保持不變。
在合規浪潮下,也有望催生新的市場機遇。洪濤判斷,電商領域或將涌現專門的合規咨詢機構,為缺乏專業財稅知識的商家梳理交易流程、排查合規隱患;與此同時,財稅代理與電子發票相關企業也將進入發展爆發期,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
稅收公平重塑競爭邏輯
稅收是市場公平的“調節器”,也是行業發展的“指南針”。電商行業稅收征管全面合規,不僅終結了長期存在的稅收不公現象,更重塑了行業競爭邏輯,讓“良幣”得以脫穎而出。
“新規的核心在于對曾經隱匿的收入依法征稅,而非額外增加企業負擔。”孫鯤鵬指出,這一轉變顯著壓縮了稅收套利空間,使得商家難以再通過逃稅手段獲取不正當的成本優勢。競爭重心由此回歸至產品品質、服務體驗與商業模式創新,為合規經營者創造了公平的競技場。
在公平稅負的引導下,商家行為模式正發生深刻轉變。洪濤認為,以往資源過度傾注于營銷引流和價格戰的局面將得以扭轉,企業可將更多資金與精力投入產品研發、供應鏈優化與用戶體驗提升,推動線上消費從“追求低價”向“追求品質”轉型升級。這一轉變不僅有助于培育健康的品牌生態,也將加速行業從流量驅動向價值驅動的結構性轉變。
從宏觀層面看,稅收公平的意義遠超行業自身。“稅務機關掌握完整、準確的涉稅信息,不僅有助于實現稅源結構的優化,也為宏觀決策提供了高質量的數據基礎。”孫鯤鵬表示,透明、可預期的稅收環境能夠更精準地反映經濟運行狀況,為財稅政策的科學制定與有效調控提供支撐,進而提升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
洪濤展望,合規化將推動電商行業與實體經濟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即時零售、同城配送等高效流通模式將進一步普及,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速。與此同時,品牌化與可持續發展將成為行業主流,推動我國消費市場向更高效、更健康的方向演進。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郭博昊)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