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全面暫停所有非美元計價的金屬期權交易。此舉猶如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全球市場激起層層波瀾。這折射出當前單一貨幣和單一市場的國際定價體系存在脆弱性。LME的決定雖然引起市場短期震蕩,但是帶來了推動全球金屬交易格局走向新平衡的契機。
11月3日,LME發布公告稱,由于歐元、人民幣等非美元計價的金屬期權合約“長期缺乏流動性,維持成本高于收益”,決定從11月10日起,全面暫停所有非美元計價的金屬期權交易。LME表示此舉屬于“商業優化行為”,但是有分析指出,這一解釋難以完全成立。以人民幣為例,近年來人民幣計價金屬期權成交量大幅上漲,上海期貨交易所的人民幣銅期貨持倉量穩居全球前列。因此,在這場看似技術性調整的背后,全球金屬交易格局調整的序幕緩緩揭開。11月10日該公告落地后兩個小時內,上海期貨交易所夜盤金屬合約全線漲停,而LME美元計價合約卻罕見跌停,兩地價差創下1987年以來最高紀錄。這反映出市場心態發生的微妙變化。
LME的有關舉措背景復雜。一方面,美元體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聯邦債務規模已經突破38萬億美元,美債的實際收益率已難以覆蓋主要持有國的通脹成本,這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元資產的吸引力。市場對美元信心的衰減在多個層面顯現。外國央行持續減持美債的趨勢雖未形成規模性拋售,但儲備資產多元化配置的步伐明顯加快。黃金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需求持續升溫,以及多邊新型支付機制的加速推進,則反映出國際社會對現有清算體系的擔憂。此外,美國將美元武器化的行為加劇了系統性風險——金融制裁的濫用不僅沖擊特定國家,更動搖了全球對美元中立性的信任基礎。另一方面,美國近期積極推動由七國集團(G7)成員國、烏克蘭、韓國和澳大利亞組成“關鍵礦產聯盟”,此舉隱隱與LME公告遙相呼應,試圖通過強化美元在金屬定價中的獨占性,強化對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把控。還應看到,盡管港交所早已完成了對LME的收購,但美國資本仍能通過摩根大通等機構對LME產生重要影響力。
LME的舉措短期內有助于強化美元地位,但同時也加速了全球金屬交易體系的分化。對于歐洲、亞洲等地的企業而言,失去非美元對沖工具意味著需承擔額外的匯率風險與交易成本。例如,日本、德國的制造商被迫改用美元合約后,需同時應對金屬價格波動和美元匯率波動,風險管理復雜度顯著提升。LME行動反映出“美元閉環”的剛性收縮,這有助于催生新的平衡力量。已有跡象表明,市場資金開始向上海、迪拜等區域平臺轉移。有分析認為,全球流動性的大規模再分配,可能推動形成服務于金融投機需求和深度綁定實體產業的不同計價盤并行格局。
對中國企業而言,LME公告帶來的影響是“危”“機”并存。短期內國內企業可能面臨對沖工具短缺和成本上升的壓力,但長期看中國的核心優勢同樣明顯。一是實體產業的話語權不斷增加,中國消耗全球一半以上的銅、掌握55%的電解鋁產能,龐大的現貨貿易量為人民幣定價提供了天然錨點;二是金融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功能持續完善、業務量穩步增長、參與者覆蓋全球六大洲;三是“一帶一路”建設等區域合作的拓展。這些條件使得中國有望將現貨優勢轉化為在定價上掌握更多話語權,進而逐步構建自主定價體系。
歷史上,單一貨幣的強制統一行動往往事與愿違。20世紀60年代,英國為應對國際收支逆差引起的嚴重外匯危機而實施嚴格外匯管制,反而為美元在倫敦的崛起提供了機遇。如今美元體系的過度強化同樣可能伴生強烈的替代需求。無論未來走向如何,全球金屬交易體系變革離不開與實體經濟深度耦合的新平衡。真正的領導者,必是能夠順應并引領新平衡的力量。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 俊)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