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完善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因地制宜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能夠把優良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收益,是落實“兩山”理念的重要舉措。當前,數字技術正在重塑傳統業態模式,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拓展作用日益顯現。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已然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未來趨勢。
生態產品是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生產共同作用所產生的、能夠增進人類福祉的產品,也是維系人類生存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需品。近年來,我國各地深入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然而,由于生態產品的稀缺性、要素復雜性、服務公共性和價值多維性等特征,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比如,在資源清查和確權方面,生態產品跨時間、跨空間和多元要素資源整合的復雜特點,為摸清自然資源資產底數、明晰產權和實時監控帶來很大困難。在生產方面,由于農業林業本身智能化水平相對較低,加之生態環境底子好的產地往往地處偏遠,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水平等相對落后,使得生態產品規模化生產受限,產品質量和品牌溢價難以提升。在交易流通方面,一些生態產品受限于地理區位、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高企的因素,難以精準匹配供需;生態調節服務屬于公共資源,如森林的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降碳固碳等功能,難以自主進入市場參與交易。在收益分配方面,由于分配機制并不健全且權責劃分困難,容易引發“搭便車”問題。有鑒于此,讓數字技術更好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從多維度施策。
一方面,在生態產品的生產環節,可以把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與數據要素深度融合。通過無人機搭載高清設備成像、配合衛星實時監控數據,實現基礎數據的高精度采集和動態監控,便于摸清數據基礎以及變化規律。引入數字孿生模型模擬生產,從而有效降低人力、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投入,特別是在自然資源原料采集、木材加工、環境保護、廢棄產品回收利用等方面都應發揮出廣泛的應用前景。數據要素也可以通過與生態資本深度耦合,實現從生產端提供覆蓋生態產品全產業鏈和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產品。
另一方面,構建生態產品數字化交易流通平臺。數字技術可以有效地將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碎片化要素進行資源整合。例如,南方有些地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集成“全景展示、數據匯集、監測預警”功能,實現生態產品交易“一屏統管”。此外,數字技術還能夠打破空間限制,實現跨區域交易,借助AR/VR等可視化技術構建數字化消費場景,能充分展示生態資源優勢,如“數字田園”“數字茶業”系統等,還可以配合實地搭建森林康養、文化旅游虛擬消費平臺,為游客提供沉浸式消費體驗。
如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已逐步邁向數字治理新階段。數字治理以“數據穿透”實現全鏈條全領域監管,能夠有效增強治理透明度、公民參與度、多元主體協同度,達到信息數據共享、技術資源共用、監管執法互助的良性效果。各部門要優勢互補、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政府組織人、財、物、信息、資源的全面整合,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讓廣大群眾感受生態美,切實增強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