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成為今年“雙11”的新主角。單價9998元的500臺人形機器人“小布米”兩天售罄,加速進化公司2.99萬元起的人形機器人Booster K1在發布后的20分鐘內被一掃而空。11月11日,全國首家人形機器人7S店在武漢光谷開業,產品包含文旅導覽、康養護理、特種作業等10余個應用場景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具有獨特屬性。與工業機器人只需完成固定動作相比,人形機器人需要像人一樣感知環境、思考決策、靈活運動。這背后涉及機器人學、人工智能、控制科學、材料學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都在積極布局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技術層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北京的自主導航系統、上海的“朱雀”大腦模型、成都的多模態模型等,都為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資本持續注入,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成熟。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領域投融資事件數量為93件,大量企業自主投入布局,在二級市場中相關概念股普遍迎來大漲。今年一季度,其國內融資總額就超過2024年全年融資總額的65%。資本的加持,不僅緩解了研發企業的資金壓力,也引導更多資源向該領域集聚。
消費結構變化也為人形機器人發展提供了需求支撐。消費者不再僅滿足于功能性的產品,而是追求更具交互性與情感價值的體驗。這一轉變為人形機器人開辟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動產業駛入快速發展軌道。
未來,人形機器人仍面臨諸多挑戰。高精度減速器、編碼器等核心零部件仍部分依賴進口;消費級人形機器人雖以服務為賣點,但復雜任務能力不足,家務方面技術功能有欠缺,情感交流顯機械,難以精準慰藉人心;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也影響了產品的普及推廣。
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并真正走向消費級市場,必須依靠多方協同努力。首先,技術創新是根本出路,比如需要集中力量攻克人形機器人的“大腦”(智能決策)和“小腦”(運動控制)技術。其次,于企業而言,當技術超越公眾想象,信任機制建設同樣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在產品設計之初不妨融入可升級的理念,通過軟硬件迭代讓早期用戶也能享受到技術發展的紅利。最后,政策的持續賦能不可或缺。“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并將“具身智能”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可以預見,人形機器人在“十五五”時期有望進入產業爆發期,成為重大的新興增長引擎。
任何產業發展,都是在攻堅克難中前行。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概念到量產,人形機器人正迎來黃金時代。只要各方攜手并進,堅持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發展路徑,圍繞用戶需求持續迭代,人形機器人終將從當下的“奢侈品”變為未來的家庭必備品。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