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募行業迎來監管政策密集落地期,包括《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征求意見稿)》在內的一系列文件相繼下發,文件圍繞業績比較基準規范、投資風格管控展開,旨在糾治“風格漂移”問題,推動行業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初心,構建更規范透明的行業生態。
面對相關政策深入推進,基金公司第一時間積極響應,全面投身新規學習研討、意見反饋與落地籌備工作。
據了解,對《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主題投資風格管理指引》的征求意見需在11月15日之前提交反饋,而業績比較基準指引及操作細則的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11月29日。
在新規推動下,基金公司將強化投研團隊建設,搭建梯隊化人才培養機制,降低對單一基金經理的依賴;投資策略上緊扣基準核心特征,更加強調精細化運作,資產配置更強調與基準的匹配性;同時,加強平臺的投研支持、風控體系與長期考核機制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使其成為基金經理堅守風格、穩健運作的重要支持,為“基準錨定+超額收益”提供支持,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公募迎規范發展新周期
2025年10月31日,證監會正式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指引(征求意見稿)》,基金業協會同步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績比較基準操作細則(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作為落實《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關鍵舉措,此次新規旨在提升投資風格清晰度,糾治“風格漂移”問題,引導行業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初心,為投資者提供長期穩健回報。新規突出業績比較基準的表征、約束、評價作用,健全多道防線,明確基準一經選定不得隨意變更,要求管理人建立全流程內控機制,將業績表現與基金經理薪酬考核緊密掛鉤。
緊接著,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要素庫名單及運作說明下發,基準庫分為一類庫(69只指數)和二類庫(72只指數),采取動態管理機制,為基金管理人選擇業績基準提供清晰參考框架。同時,基金業協會起草《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主題投資風格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要求主題投資基金建立“風格庫”,嚴禁名實不符,進一步強化投資風格管控。
系列政策密集出臺,不僅填補了公募基金監管規則的空白,也是推動境內公募基金業績比較基準規范化、強化投資管理紀律性的“關鍵一步”,將引導行業機構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初心,構建更加穩定的投資風格,更好發揮公募基金價值投資工具屬性,為投資者提供長期穩健回報,為資本市場引入更多中長期資金。
結合實操提出審慎反饋
在積極認同新規核心導向的同時,基金公司結合業務實操,正在就具體執行層面的問題提出審慎反饋。反饋重點集中在基準調整、投研適配、考核機制等方面。
舉個例子,華北某公司產品部人士透露,主動基金可能會面臨基準約束與投資運作的適配問題,“基金經理的持倉都是經過專業判斷的最優選擇,另外如果所有產品都過度貼近基準運作,是否也會影響到主動基金的價值發現”。
另一家大型公募人士也表示,公司梳理了多項實操層面的技術細節問題,已納入反饋材料。例如,基準“寬轉窄”等操作細節尚不明確,“產品在具體操作細節上存在一些疑問,主要是要問問監管具體操作標準。”他還透露,也有基金經理反饋了貼合基準和超額收益相關的考量,“公司內部也在討論,感覺新規也允許賺取超額收益基礎上的偏離,但是公司要有管理,這里不知道怎么弄,可能這個點也會反饋下。”還有人認為薪酬等考核影響主要針對權益基金,債基和指數基金受影響較小,“公司已通過內部會議開展溝通討論,后續將持續梳理完善反饋意見”。
對此,上海某公募產品部人士有不同意見。在他看來,業績基準新規強化了投資風格的表征意義,同時為管理人保留了合理運作空間。“新規并沒有完全禁止偏離基準,只是要求建立明確的偏離管理機制,完全不能偏離運作就等同于指數基金了。實際上是在風格不偏離的前提下允許選股操作,比如科技主題基金不會偏離到消費領域,整體類似指數增強產品的運作邏輯。”他同時提到,目前新規尚處于征求意見稿階段,不確定性較多,涉及基金數量廣泛,且針對不同基金設置了6個月至1年不等的差異化調整時間,還有2年的過渡期可供緩沖。
“對于未來新設的主動權益產品,在新規要求下要嚴格貼合基準,若想要提高跑贏基準的概率,基金管理人加強投研能力建設,更加嚴格地精選個股,捕捉個股阿爾法。同時也可以借助模型篩選出具備上漲潛力的標的,彌補主觀選股的盲區,避免因個人判斷偏差導致的風格漂移。”華南某公募人士表示。
構建適應新規運作體系
面對監管改革政策深入推進,多家基金公司第一時間組織研究學習、反饋意見建議,同時積極布局,從投研體系、產品布局、考核機制等方面著手調整,主動適應監管要求。
上述上海公募產品部人士表示,該公司已組織多部門開展新規研討,目前仍在梳理細節反饋。“監管意圖是通過明確基準約束提升行業透明度,保護投資者利益。公司內部正在系統梳理新規對各類產品的影響,確保反饋意見既符合監管導向,又貼合業務實際。”他還指出,雖然新規落地執行會帶來一定工作量,例如業績基準的更換、基金合同的修改等,但長期來看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調整肯定是有個過程的,但規范基準管理能減少行業亂象,讓主動基金的價值更好地體現,最終受益的還是投資者和整個行業。”
上述華南公募人士則對行業長期發展趨勢有著清晰判斷,其認為新規將推動行業競爭格局深度調整。在他看來,首先,新規倒逼行業更加精細化運營,投研能力成為核心競爭力。基金公司會加大投研投入,推動投研從“個體驅動”轉向“體系驅動”,通過團隊協作和行業深耕挖掘優質標的。同時,投資者服務也成為競爭關鍵,通過優化客戶體驗提升投資者黏性,這種“投研+服務”的雙輪驅動模式或將成為行業競爭常態;其次,產品體系向多元化、差異化轉型。行業將從“供給驅動”轉向“需求引領”,產品布局更貼合不同投資者需求,更加細分、更具差異化,形成多元化的產品競爭格局。
另外,機構間的競爭將從規模比拼轉向質量較量。過去靠爆款基金沖規模的模式失效,轉而聚焦長期業績穩定性、投資者實際盈虧等核心指標,比如通過提升基準匹配度、控制風格漂移來增強產品競爭力。
(稿件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