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5)》近日正式發布,將于202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生命表看似專業,卻與億萬家庭的利益保障密切相關,是人身險產品定價和風險管理的基礎工具,也是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制度支撐。其更新不僅意味著技術的進步,更折射出人口結構和長壽趨勢的深刻變化,對行業發展邏輯產生直接影響。
與前三套相比,最新發布的生命表實現了行業數據的全面覆蓋,數據處理效率顯著提升,并首次引入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技術,使死亡率和壽命預期的刻畫更加科學精細。這一變化標志著人身險行業經過多年積累,正從依賴估算走向依托真實數據,行業對生命規律的理解更趨準確。
新發布的生命表勾勒出一個更加明晰的事實,我國正全面走向長壽時代。死亡率普遍下降、預期壽命持續延長,這意味著我國醫療條件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長壽同時帶來的養老支付周期拉長、慢病和失能風險上升等挑戰,對保險資金的長期負債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使家庭在應對健康和養老風險時更需要科學的保障規劃。
生命表的更新并非行業內部的技術性事件,而是長壽時代推動壽險業轉型的重要節點。近年來,重疾險銷售下滑、壽險市場缺乏真正的拳頭型產品,一些公司陷入價格競爭和手續費競爭的困境。監管部門推進費率報行合一后,行業競爭從以銷售為中心逐步轉向以精算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和產品質量為核心。在此背景下,第四套生命表為行業重構產品體系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只有建立在真實生命規律之上的產品,才能具備長期可持續性,也更能回應群眾多層次保障需求。
生命表的發布將直接影響產品價格結構。死亡率下降將推動死亡給付類產品具備降價空間,而壽命延長會推動年金、養老險等生存給付類產品成本上升。但比價格變化更重要的是,生命表對行業產品研發邏輯的重塑。長壽時代意味著慢病管理、康復護理、長期照護等需求快速增長。保險公司需要將“保險+健康管理”“保險+養老服務”納入整體解決方案,并進一步探索高齡群體和帶病群體的差異化產品創新,讓更多長期未被充分覆蓋的人群得到有效保障。
此次監管部門同步發布的配套通知,明確生命表在費率厘定、責任準備金評估和紅利分配中的使用要求,建立嚴格的回溯機制,進一步強化精算人員及董事會在定價和風險計量中的責任。這些制度安排推動行業治理更加規范科學,有助于防范長期風險,提升產品保障的可持續性。
從宏觀視角看,生命表的更新正在促使行業重新理解自身職責。保險不只是事后賠付,更是全生命周期的風險治理;也不只是商業工具,更是國家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支撐力量。站在新的起點上,人身險行業需要提升數據治理水平,加強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加快健康和養老服務能力建設,并把產品創新重點放在高齡、帶病等具有現實需求的群體身上,讓長壽時代的挑戰真正轉化為群眾可感可及的保障增量。
生命表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質量的改善期待。把握住這一契機,人身險行業完全有能力在長壽時代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托穩長壽生活,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堅實的保險力量。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