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以來,滬指圍繞4000點關口反復震蕩,板塊之間與板塊內部的輪動節奏均明顯加快,AI、新能源、資源品、大消費等主線均有所表現,但上漲持續性相對有限。
券商研報分析認為,近期A股市場寬幅震蕩主要是受到內外因素疊加影響。一方面,海外市場風險偏好快速降溫,對A股市場形成一定傳導;另一方面,滬指在4000點關口遭遇階段性阻力,資金對前期累積漲幅較大的板塊仍存在估值消化需求。
展望后市,機構認為,市場短期內仍將維持區間震蕩格局,階段性的市場風格再平衡或將持續數月。從更長時間視角來看,TMT、先進制造等代表的科技成長板塊仍有望成為引領指數突破的主力。
年末市場風格或趨于平衡
上周,A股延續震蕩整理格局,板塊之間快速輪動。前期漲幅較大的科技板塊持續盤整,資金開始向鋰電池、電解液等主題擴散輪動。大消費板塊也受益于政策利好,但主題演繹的持續性仍顯不足。
招商證券分析稱,上周海外市場對AI泡沫的擔憂情緒一定程度上波及A股科技板塊。光大證券同樣認為,近期A股市場震蕩整固主要與海外事件有關,市場大方向仍處在上行趨勢中。光大證券稱,短期來看,行情可能缺乏強力催化,疊加年末部分投資者在行為上趨于穩健,股市或以震蕩蓄勢為主。
興業證券表示,11月以來,市場結構“再平衡”成為全球股市的共同特征。資金從前期領漲的科技板塊輪動至資源品、消費、醫藥等低位板塊。這背后,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停擺”對全球流動性和風險偏好造成的“后遺癥”仍在持續;另一方面,則是海外資金對“AI泡沫”的悲觀基調繼續發酵。對于A股而言,近期海外事件帶來的影響更多在于結構,在海外擾動加速內部“再平衡”之后,布局明年景氣預期的思路并未發生改變。
中泰證券表示,展望后市,價格端的邊際改善與宏觀政策環境支持將共同推動A股進入“震蕩向上,結構主導”的階段。總體而言,投資者對當前市場無須悲觀,可保持偏積極的倉位結構,但也不宜盲目追高指數。在4000點上方震蕩格局未被突破前,最優策略仍是圍繞“反內卷+AI應用”的雙主線進行結構化配置,通過景氣趨勢、政策方向及資金流的三重共識獲取超額收益。
科技主線仍然具備中長期占優條件
在年末行情的風格研判上,多數機構認為,市場處于震蕩階段時,前期滯漲方向可能表現會更佳,可適當關注高股息、消費以及周期板塊。但中期來看,TMT以及先進制造主線仍然值得配置。
開源證券表示,階段性的市場風格再平衡或將持續1至2個月,但展望2026年,受益于相對盈利優勢、全球半導體周期共振上行等因素,科技依然具備中長期占優的條件。紅利風格在2026年的表現會優于2025年,但不會出現2022年至2023年期間極致占優的情形。在當前的風格再平衡階段,要重視科技板塊內部的高低切,關注電力設備、游戲、光伏、港股互聯網等方向。
信達證券稱,過去兩個月,價值風格明顯走強且出現擴散,金融、周期、消費輪流表現。主要原因在于年底市場進入業績空窗期,板塊缺乏高頻的季報證明業績,因此波動大多來自估值和預期。當前這一風格擴散仍處在估值、預期和資金驅動的階段,或將持續1至2個季度。但風格擴散轉變為年度級別的行情需要看到價值股盈利邏輯的兌現。在此之前,長期產業邏輯更強的科技主線可能會再次回歸。
在華安證券看來,市場后續將延續高位震蕩格局,資金“高切低”現象仍將演繹一段時間。短期板塊輪動增多加快,但投資者難以把握節奏。AI產業主線調整反而提供更好的布局良機,建議投資者重視有業績支撐的領域,如儲能、電池、工程機械等。中銀國際證券同樣稱,當下供需矛盾最突出、前期漲幅有限仍具配置性價比的AI存儲和電力方向值得配置。
(來源:上海證券報 作者:汪友若)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