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25年三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整體來看,我國銀行業總資產保持增長,截至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為474.31萬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與二季度末持平。其中,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為409.63萬億元,同比增長8.8%。
從資產規模集中度來看,資產規模呈現出向大型商業銀行集中的態勢。
從不同商業銀行類型來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為43.9%,占比較二季度末提升0.2個百分點,較一季度末提升0.6個百分點;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為16.1%,較二季度末下降0.1個百分點;城商行的總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為13.8%,與二季度末持平。此外,農村金融機構和其他類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分別為12.9%、13.4%,分別與二季度末持平、下降0.1個百分點。
“整體來看,大型商業銀行繼續發揮主力軍和壓艙石作用。銀行業差異化發展,有助于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滿足各類主體的合理金融服務需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
銀行業繼續服務實體經濟。截至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6.5萬億元,同比增長12.1%。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4.1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2萬億元。
從效益性指標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87萬億元,與2024年同期持平。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資產利潤率為0.63%,與二季度末持平,整體仍舊承壓;凈息差為1.42%,與二季度末持平。
截至三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外資銀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31%、1.37%、1.58%、1.35%,均與二季度末持平;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則率先回升,較二季度末上升1個基點至1.56%;民營銀行的凈息差則繼續顯著下滑,較二季度末下降8個基點至3.83%。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未來幾個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預計仍承壓。從長期來看,利差收窄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也是國際銀行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商業銀行一是需要優化資產配置,提升中間業務和輕資本業務占比,培育多元化收入來源;二是強化精細化管理,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收入比;三是加快戰略轉型,從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轉變。“長期來看,凈息差將在較低水平趨于穩定,考驗商業銀行的精細化經營和綜合服務能力。”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總體穩定,風險抵補能力整體充足。截至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2%,較二季度末上升3個基點;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7.3萬億元,較二季度末增加174億元;撥備覆蓋率為207.15%,貸款撥備率為3.14%。
曾剛表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銀行業整體運行穩健,資產規模持續擴張,盈利能力保持穩定。金融體系運行韌性較強,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充足,風險總體可控。盡管宏觀環境復雜、金融監管趨嚴,但銀行業展現出較好的盈利穩定性與資產質量基礎,為后續穩增長、防風險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不良貸款率方面,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民營銀行、農商行、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2%、1.22%、1.84%、1.83%、2.82%、1.06%。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與二季度末持平,外資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二季度末下降,其他類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二季度末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來源: 證券日報 熊 悅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