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是江蘇海門農商行三廠支行一名普通柜員,1997年,她懷著對農信工作的熱愛與憧憬,加入到海門農信大家庭。參加工作28年來,她始終默默地扎根基層,先后在麒麟、常樂、三廠等支行擔任柜員,將芬芳年華獻給了農信事業,用春風般的服務傳遞著海商溫暖。
用心護老真誠服務
“陳姐的窗口,永遠排著最安心的隊。”這是三廠支行客戶常說的一句話。從晨光熹微到暮色漸濃,陳麗娟的一天總是從微笑開始,以滿意收尾。
三尺柜臺前,她總能保持十足的耐心、暖心的微笑,一遍遍透過柜臺玻璃指導客戶操作。面對年長客戶,她會把操作流程拆成一步步的“小指引”,連簽字的位置都會作細心標注。客戶不理解的業務,她總是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講解,直到客戶滿意離開。遇上業務繁雜的場景,她總能有條不紊地理清頭緒,既保證服務效率又不失態度親切。考慮到老年人防詐反詐意識比較薄弱,她又化身“女兒”身份,“嘮叨”不停。28年里,她的服務從未因重復而褪色,反而如陳年佳釀,愈久愈醇。
在陳麗娟看來,客戶來銀行,圖的是一份踏實,而銀行就應該把這份踏實穩穩當當遞到他們手里。“每當為老百姓辦理存取款、查詢余額等一筆筆普通業務,都能換來客戶最樸素的道謝,這就是我的價值!”說話間,她露出了真誠的笑容。
立足需求精準營銷
在同事們眼中,陳麗娟不僅是服務標桿,更是營銷戰場上的“先鋒猛將”。
她從不用生硬的方式推介產品,而是“把對的產品送到對的人手里”。有客戶認準她的柜臺辦理業務,陳麗娟留意到對方有閑置資金但尚未打理,便結合客戶的風險偏好,推薦了穩健型理財產品,多年來為客戶穩穩增值。
有一回臨近月底,三廠服裝加工廠的會計忙著發工資,卻因為對公賬戶轉賬限額不夠,工人工資沒法及時到賬,陳麗娟便及時幫客戶協調開通了“臨時轉賬額度綠色通道”,當天就幫工廠完成了32名工人的工資發放,避免了工人催薪糾紛的發生。其后沒多久,這家工廠不僅把所有流動資金存到了三廠支行,還熱心地介紹了同園區的兩家工廠來開戶。一些工廠會計手機操作企業網銀不熟練,只能到網點現場辦理轉賬、對賬等業務,陳麗娟就主動上門手把手地教,至少示范三遍,直到對方能獨立操作了她才放心。學會手機操作后,會計們每月至少能少跑銀行兩天。
“營銷不是簡單直接的‘賣東西’,而是要幫客戶算好‘收益賬’‘放心賬’。”正是這份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理念,她的營銷業績多年位居支行前列,更讓“陳麗娟”這個名字,成了三廠支行里響當當的“金字招牌”。
青藍相攜齊心共進
作為一名一線經驗豐富的銀行前輩,陳麗娟不僅為剛參加農信工作的新柜員做表率,更難得的是,她還會及時給予新到崗的年輕主管有力的暖心支持。
支行新主管剛到任,還未摸清各類業務流程,面對客戶咨詢常常答不上來,陳麗娟留意后默默記在心里,專門找了個周末時間,拉著新主管一起梳理業務流程。處理客訴時,她也能及時送上暖心“助攻”。有企業客戶因為大額取款問題,在大廳里大發脾氣,新主管安撫客戶效果有限,陳麗娟便上前幫忙,把客戶請到會議室,倒上熱茶,等客戶情緒稍微平復后,再輕聲細語商量:“您先消消氣,我們特別理解您著急用錢,咱們一起看看怎么解決。”安撫客戶的同時,她與主管一起聯系周邊支行迅速解決了問題。
時光荏苒,關于陳麗娟,大家的腦海里收錄了很多溫情片段:老人們念叨的“小陳比自家閨女還貼心”,年輕同事請教時她傾囊相授的“營銷秘籍”,她抽屜里寫滿客戶需求的筆記本……這些美好瞬間都在訴說著一位海商人最樸素的初心。
幾十年如一日深耕細作,陳麗娟在平凡的銀行柜臺,將“擔當”融進了歲月,把“優秀”寫成了日常。這份兢兢業業,是對“農信精神”最生動的詮釋;這份恒久熱忱,更是點亮了激勵新時代海商人前行的燈塔。
來源:城市金融報 通訊員施紅艷 殷興梅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