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縣域普通高中振興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將教育數字化擺在突出位置,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賦能縣中行動。這不僅是推動縣中振興的關鍵舉措,更是促進教育公平、服務國家戰略的深遠布局。

在我國,縣域普通高中數量占全國普通高中半壁江山,近60%的普通高中學生在縣中就讀。縣中不僅是廣大鄉村學子邁向未來的重要通道,更是縣域教育發展的關鍵支撐,正所謂“縣中興,則縣域教育興;縣中強,則全縣民心安”。推動縣中振興,不僅關乎千萬家庭福祉,更關系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統籌推進。
教育數字化是當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并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一場深刻變革。它既為提升縣中教育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縣中教育改革找到了突破口。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在重新定義教育的內容形態、教學模式、治理體系和育人方式。從更宏大的視野看,教育數字化既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催生更多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工程。它像一根線,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與人才培養緊密串聯,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數字化不僅是教育的內容,更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高中階段作為銜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關鍵環節,承擔著培養學生數字素養的重要使命。數字時代,產業升級不斷重塑人才標準,數字素養已成為新時代勞動者的核心能力。從高中階段就開始熟悉數字化、掌握數字化,不僅關乎每個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也關系到提升國家創新活力與核心競爭力。只有讓年輕人具備必要的數字能力與素養,熟練運用數字工具開展學習與研究,教育數字化戰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技術才能真正轉化為推動教育進步的現實力量。
當前,縣中教育數字化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調查顯示,不少縣中基礎設施陳舊,軟件更新滯后,制約了教育數字化的有效開展。我們應以實施《行動計劃》為契機,統籌政府、學校與社會各方力量,加大縣中數字基礎設施投入,補齊數字基礎設施短板。同時,也應注意堅持需求導向,避免盲目購置、重物輕人,將財政資金花在“刀刃”上,確保教育投入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此外,還應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引導數字企業提供算力支持、開發適用軟硬件,構建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數字教育新生態。
數字化的本質是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匯聚優質教育資源,賦能教育教學。通過開放共享,數字技術能夠打破時空界限,讓優質教育資源跨越區域、城鄉鴻溝,實現更廣泛的覆蓋。當下,如能建好用好國家和省級智慧教育平臺,完善數據共享機制,對營造開放互通、立體聯動的縣中數字教育生態將會大有裨益。大力推進城鄉學校結對共建,鼓勵城市高中向縣中開放多層次、多形態的優質資源,通過“云備課”“云課堂”“克隆班”等新型幫扶模式,助力縣中開足開好國家課程,因地制宜盤活本土化特色資源。例如,西南大學附中打造的U云校幫扶項目,先后結對幫扶西藏林芝二高、云南普洱一中、貴州沿河二高等40多所學校,惠及數千名學生,使幫扶學校的高考本科上線率大幅提升。此外,我們還應動員更多高校、職業院校開展數字支教,強化跨場景教育數據互聯,構建起堅實可靠的縣中教育數字化基礎。
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數字化賦能縣中振興,既是一條促進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更承載著為國家培育時代新人的戰略使命。新時代,扎實推進教育數字化在縣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必會讓教育數字化的“星星之火”,照亮縣中教育的明天。
來源:光明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