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披露的數據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8.2%,狹義貨幣(M1)余額同比增長6.2%。備受市場關注的M2與M1同比增速之差(市場亦稱“M2-M1剪刀差”)為2%,較去年末的8.7%大幅收窄。

這一變化具有重要的經濟信號意義。在我國,目前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和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反映了現實購買力。M2包括M1、單位和個人定期存款、其他存款,不僅反映現實的購買力,還反映潛在的購買力。二者增速之差收窄,意味著更多資金從“沉淀”狀態轉向“流動”狀態,資金活化程度提高。該變化通常領先于宏觀經濟走勢,是觀察經濟活力的重要指標。
筆者認為,結合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來看,資金活化程度提高釋放出三大信號。
其一,資金結構改善,經濟運行效率有望提升。
觀察經濟運行,要看“錢多不多”,更要看“錢活不活”。近年來,受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一些企業和居民行為趨于保守,部分資金沉淀為定期存款,導致M2增速顯著高于M1,影響了經濟運行的效率。
“M2-M1剪刀差”收窄反映出資金結構出現積極變化:企業資金周轉加快。M1以企業活期存款為主,其增速回升通常意味著企業生產經營、原材料采購、投資擴張等活動趨于活躍,實體經濟呈現回暖跡象。居民端貨幣結構也在優化,反映出消費意愿出現邊際改善,為消費復蘇奠定了基礎。此外,活期存款比例上升有助于優化銀行負債結構,增強其信貸投放能力,從而提升資金配置效率。資金活化水平提升還有利于為資本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助力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這些變化共同推動資金循環加速,為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其二,市場信心逐步修復,市場主體行為更趨積極。
信心是影響宏觀經濟走向的關鍵變量,其變化往往率先體現在資金行為上。“M2-M1剪刀差”收窄,正是市場信心修復的重要標志。一方面,企業預期有所改善,從偏重“現金流安全”逐步轉向關注業務拓展與產能布局,資金從定期存款向活期存款轉移,正是企業從“保守防御”轉向“積極經營”的直接體現。另一方面,隨著穩就業政策見效和服務業持續復蘇,居民風險偏好有所回升,消費意愿增強,帶動資金流動性提高。
從長期來看,盡管信心修復是一個漸進過程,但剪刀差變化表明,部分市場主體對經濟前景的觀望情緒正在改善,積極因素正在積累。
其三,貨幣政策傳導效率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更精準有力。
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流動性投放規模,更要看傳導效率,即資金能否順暢流入實體經濟中的有效需求主體。今年以來,我國央行綜合運用多種工具,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同時不斷完善貨幣政策框架,強化政策執行和傳導。“M2-M1剪刀差”收窄,正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更加暢通的一個有力證明。
進一步分析,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暢通,有利于金融管理部門持續引導金融資源更有效地轉化為實際經濟活動的支撐。這不僅有助于鞏固當前經濟發展成果,也為后續宏觀調控拓展了空間。隨著政策傳導機制持續優化,穩增長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有望進一步顯現。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M2-M1剪刀差”收窄釋放積極信號,但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企業投資意愿仍有待增強,居民消費意愿仍需進一步提振。剪刀差的持續改善,仍有賴于后續政策效果的延續和經濟基本面的扎實鞏固。
展望未來,隨著貨幣結構持續優化、資金流動加快、市場信心穩步回升,我國經濟有望不斷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逐步回歸潛在增長水平。當前剪刀差的積極變化,正是這一進程的起點。
來源:證券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