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深夜熟睡時,手機可能正在悄悄發生資金流動。不久前,一則“某某賬戶凌晨被盜刷162筆”的消息登上社交平臺熱搜,用戶稱,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賬戶在凌晨的三個小時中被不法分子連續盜刷162筆,金額超過8萬元。

某投訴平臺上,有數萬條投訴涉及免密支付,包括用戶在不知情情況下被開通免密支付、無法取消功能、開通亂扣費等,發生的場景集中在電商平臺、租車平臺、會員開通以及二手平臺等。它們背后是一個亟待解答的問題:本該帶來便捷的創新技術,為何成為消費者錢包的漏洞?
11月12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出的倡議直指問題核心:免密支付不得默認開通。這個倡議看似簡單,卻切中了當下支付生態的痛點——很多用戶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了這項功能。有的老人在觀看微短劇、打手機小游戲時被極低的價格吸引,一鍵點擊后便默認開啟了免密支付;有的用戶只是在更新系統后,就發現自己的賬戶已經具備了“無感支付”功能。這種缺乏顯著提示、不經明確授權的開通方式,本質上是對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的侵害。
更讓人困擾的是,開通幾乎“無感”,取消卻困難重重。許多用戶包括筆者都發現,免密支付的關閉入口隱藏極深,需要穿越層層界面才能找到。這種設計上的不對稱,是對用戶權益的漠視。不僅如此,很多犯罪分子已經摸出規律,控制單筆金額在限額之內,進行高頻次小額扣款,就能繞過系統的風險監控。發現問題后,支付平臺、商戶和銀行之間的責任邊界也模糊不清,消費者維權常常陷入被踢皮球的困境。
值得深思的是,免密支付何以成為亂象重災區?一方面,這反映了數字時代“體驗優先”的產品邏輯——企業為了降低支付摩擦、提升成交率和轉化率,不斷簡化驗證步驟;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監管滯后于技術發展的現實情況。
支付清算協會的倡議,正是對這種失衡的及時矯正。它要求支付服務主體要通過顯著方式完成用戶授權,并為高風險交易設置限額,同時確保用戶能方便地取消服務。這些規定看似基礎,卻直指問題核心:將選擇權真正交還給用戶,讓風險管控走在用戶體驗之前,這才是支付創新應有的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倡議兩次提及老年人——一次是提出全面評估老年人的風險偏好和業務承受能力,以顯著方式展示業務核心條款,審慎為老年人開通“免密支付”功能;另一次是提出,根據老年人實際需求,實時或定期主動推送“免密支付”交易相關信息,在顯著位置提供相關信息一鍵查詢功能,提供“免密支付”一鍵取消功能。這些提議充分體現了對數字時代“弱勢群體”的特別保護。
技術應當服務于人,而非讓人成為囚徒。支付便捷固然重要,但它必須建立在用戶充分知情和自主選擇的基礎上。任何試圖繞過這個基本原則的商業行為,終將難以持久,只有在便捷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數字支付才能真正成為值得信賴的生活伙伴。對于消費者而言,除了期待行業規范落地,也需要提升自身數字素養,定期檢查支付應用的自動扣款管理頁面,關注交易提醒。這些習慣雖小,卻是守護資金安全的重要防線。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