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環保餐盒,能帶來多大的產值?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竹)給出了答案——23條智能生產線讓“一根竹子進去,一套餐具出來”。年產環保餐盒5億個、產銷3億元、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就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硬核實力。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想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擁有“獨門武功”。談到成功秘籍,瑞竹負責人列舉了兩個數據,“累計投入7000余萬元用于技術研發,已申請專利軟著50余項”。瑞竹的成長軌跡,印證了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邏輯——專注細分市場,掌握特色技術,贏得市場認可。
在重慶,這樣深耕一行、扎根一域的企業還有很多。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25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和復核結果,我市44家企業通過認定,另有130家企業通過復核。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內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341家。
專精特新,撐起的是重慶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金世利航空材料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全球第二家掌握鈦及鈦合金整體自耗電極制備技術的企業;重慶永仁心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實現人工心臟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堅持的是問題導向、市場導向,直面的是技術“堵點”、產業鏈“斷點”。
專精特新的存在,如同產業體系中的“螺絲釘”,雖小卻至關重要,以其局部“點”的突破,助力整個產業鏈“面”的發展,從而推動整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技術創新。在重慶,這批新認定的“小巨人”企業都展現出了不俗的研發實力與技術積累。數據顯示,“小巨人”企業平均從事特定細分領域時間長達13.6年,研發人員占比達30.1%,平均研發費用3848萬元,研發強度為5.0%。數據背后,是“十年磨一劍”的堅守與執著。它告訴我們:創新無捷徑,厚積方薄發。將真金白銀投向研發,這不僅是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鍛造,更是在為整個行業的未來“立標尺”。
專精特新的土壤,是營商環境。培優育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放大重慶制造優勢的關鍵抓手。11月12日,2025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在重慶召開。大會緊扣產業發展熱點與企業實際需求,搭建對接與合作平臺,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高等院校、投資機構、服務平臺實現高效對接。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企業的茁壯成長,離不開適宜的生態與充分的滋養。重慶不遺余力地搭建平臺、疏通渠道、優化服務,就是為了讓政府的“陽光雨露”與企業的“內生動力”同頻共振,讓專精特新企業更加枝繁葉茂。
一個“餐盒”能撬動多大的市場?如今,來自瑞竹公司的環保餐盒,在馬來西亞可降解餐具市場占據了約15%的份額。 從瑞竹的環保餐盒,到金世利的高端材料,再到永仁心的人工心臟,重慶的“小巨人”企業正在用行動給出答案:只要夠專、夠精、夠特、夠新,就能撬動整個產業體系,撬動整個世界的巨大市場。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