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逐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核心在于打破行政村落的物理邊界與行政壁壘,通過鄉村組團發展,探索“強村帶弱村、先富帶后富、區域共同富”的有效路徑,推動鄉村聯合體從初期的地理集聚、資源共享,逐步邁向緊密型的利益共同體與發展共同體,激活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鄉村組團發展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在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產業相關聯、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對區域內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要素進行重新整合,開展片區一體化開發運營。它是鄉村振興由“點上開花”邁向“面上成景”的重要步驟,這是解決當前鄉村發展不平衡、資源碎片化、產業同質化的有效舉措。片區化協同發展有助于整合分散資源、優化公共服務供給、降低發展成本、形成規模效應、打造區域品牌,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帶動整體區域實現轉型升級。
目前,部分地區的鄉村組團發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縱觀全局,片區化發展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存在“集”而不“團”現象,部分片區停留在片內的空間組合,產業、利益聯結仍停留在片外,“兩張皮”問題突出。又如,片區資源共享機制不夠順暢,土地、資金、人才、數據等資源難以在片內發揮最大效益。此外,發展成果共享機制不完善,“強村”帶“弱村”作用發揮不到位,先富帶后富作用發揮不明顯。對此,應精準施策、系統謀劃。
強化規劃引領。堅持“多規合一”,打破鄉鎮和行政村界限,根據片區特色整體設計。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文化特質,明確功能定位、主導產業與空間布局,實現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統籌布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推動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互聯互通,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資源共享,率先實現物理空間與公共服務的“共同體”體驗。
推動產業深度融合。促進片區產業一體化發展,鼓勵強村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薄弱村、小農戶以“飛地抱團”為主要形式,采用股份合作、訂單農業、托管服務等方式,將片區內小微型農業組織和農戶聯入全產業鏈發展。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新業態,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暢通要素流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在片區內高效流動。創新土地管理制度,探索建設用地、宅基地的統籌利用與整治置換,保障產業發展空間。搭建產權交易、信息發布、技術推廣等綜合性服務平臺,促進資源整合,實現利益聯結、要素聯動,降低成本,提升配置效率。
創新治理機制。發揮好黨組織統籌協調作用,統一協調好各方利益訴求,把握片區發展重大事項。發展理事會可由各成員村代表、企業代表、鄉賢代表等組成,負責民主議事與監督協調。平臺運營公司負責具體項目的市場化運作。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