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村排”賽出鄉村活力,“村BA”總決賽化身農文體旅嘉年華……今年以來,各類群眾性體育賽事頻頻火“出圈”,“跟著賽事去旅行”掀起消費熱潮。
以“體育+文旅”為基本運營模式的民間賽事,相較成熟的職業賽事,競技水平或許沒那么高,但這些賽事源自基層、扎根群眾,參與門檻低、互動性強,其豐富的內容和趣味性話題持續引發關注,流量紅利有效轉化為顯著的地方經濟增量。以“蘇超”為例,在眾多現象級熱梗的助推下,通過低票價策略和全民參與,“蘇超”成功激活文體旅商融合的消費活力。據江蘇省商務廳測算,“蘇超”實現了“1元門票撬動7.3元周邊消費”的杠桿效應。“湘超”“渝超”“川超”“遼超”等也陸續加入群眾足球賽事版圖。
相關研究顯示,一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時,體育產業會爆發式增長,我國在2019年已邁過這一門檻。進入新時代,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多樣,特別是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服務消費是我國消費升級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也是未來消費需求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來源。民間賽事的日益興旺,生動地印證了這一趨勢。
體育賽事的消費引擎價值,在于將競技激情轉化為在地體驗,把“賽事+”變成超級接口,融合多種業態、激活綜合效益,完成從“流量爆點”到“經濟支點”的升級。群眾體育是賽事經濟的“根基”,決定著體育產業的厚度。應當看到,“蘇超”“村BA”等民間賽事的成功,不僅得益于全民健身戰略的深入實施,還離不開政府推動下的模式創新與資源整合。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確保“政府想做的”與“群眾想要的”同向而行,不斷激發人民群眾和經營主體的參與熱情。
讓民間賽事既接地氣,又有人氣,因地制宜、科學布局不可或缺。不同地區應立足自身的資源條件和民眾基礎,精準培育和打造與之匹配的賽事活動。在突出地方特色同時,民間賽事不妨借鑒職業賽事的組織模式和運營理念,不斷提升專業化與市場競爭力。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