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政策,是《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綠色科技創新在破解環境難題、提升治理效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綠色技術是指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善生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興技術,包括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保護與修復、城鄉綠色基礎設施、生態農業等領域,涵蓋產品設計、生產、消費、回收利用等環節。近年來,綠色技術創新表現出明顯的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等特征,隨著以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高速發展,多學科交叉與創新顯著推動環保產業發展,進一步驅動產業加速重構布局。環保產業正逐步實現對污染治理、資源利用、節能降碳等領域的全鏈條覆蓋,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市場快速擴容。以生態環境監測為例,隨著全面數智化轉型升級,已經形成“天空地海”一體化全域感知、智能高效的新一代監測網絡。
縱觀全球,一些發達國家在綠色技術創新領域優勢顯著。歐盟通過嚴密的標準和規則制定,推動綠色技術創新,不斷實現碳中和與清潔能源技術、資源循環利用以及經濟高效的環境友好型技術突破。與之相比,我國綠色技術創新具有國家戰略頂層驅動和超大規模市場牽引的雙重優勢。我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門類和龐大的內需市場,為綠色技術的快速迭代、工業化放大和成本控制提供了試驗場和應用生態。我國的發展路徑更注重與能源安全、產業升級以及“雙碳”目標等國家重大戰略結合,在能源結構轉型、工業節能減排、傳統產業升級等具備全局性影響力的領域,展現出優異的系統整合能力和規模效應。
也要看到,在系統協同方面,當前綠色科技創新力量仍比較分散,產學研用之間缺乏銜接高效、深度聯動的工作機制,“合力不足”制約效能。技術研發方面,高端裝備儀器、高性能材料、減污降碳增匯、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新污染物治理等關鍵領域“卡脖子”風險依然存在。成果轉化方面,由于受經濟效益、研發投入、收益周期等因素影響,環保裝備與技術缺乏工程化、產品化、產業化轉化動能。在技術應用層面,企業在環保領域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沒有充分顯現,導致研發有時與市場脫節,一些創新成果不接地氣,難以推廣。面向未來,為更高效發揮綠色科技創新的核心作用,需從多維度協同發力。
營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完善環保科技制度保障。加快建立跨部門的協調機制,統籌科技、財稅、金融、教育等各方力量,形成生態環境科技發展規劃,建立生態環境科技投融資、稅收支持、成果轉化、技術評估、模式推廣等全方位、全過程的政策體系支撐,發揮專家對規劃及政策的咨詢作用,通過一套系統集成、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政策體系,培育和鍛造迎接未來挑戰的創新科技力量。
面向環保技術創新主戰場,凝聚力量打破技術壁壘。圍繞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和生態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持續通過重點研發計劃與重點專項,緊扣“雙碳”目標和生態文明主戰場,系統推進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服務等新業態快速壯大。
推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打通技術轉化“最后一公里”。推動完善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潛心研究的政策機制,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機制。加快培育和打造生態環境領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用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應用等普惠政策支持,提升技術轉化效率。
構建全鏈條創新協同格局,聚焦需求開展技術攻堅。鼓勵和支持企業以前沿和市場為導向,牽頭建立生態環境領域技術創新聯合體、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體、技術聯盟等協同創新組織,由企業帶動高校、科研單位共同開展產業方向研判,實現綠色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之間的高效耦合,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轉化效率。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