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讓“綠水青山”真正、持續、高效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核心在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因地制宜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在實踐中,要立足區域生態資源稟賦,找準資源優勢,分類施策,統籌兼顧,避免一哄而上。
準確把握區域生態資源稟賦是首要前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生態系統類型和資源優勢千差萬別,生態資源形態的差異決定了其價值實現的起點和方向必然各不相同。從自然資源部發布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摸清區域生態資源不是簡單羅列資源清單,而是對自然資源挖掘、評估和價值轉化的深刻變革。有的地區森林覆蓋率高,發展林業碳匯、林下經濟、康養旅游的優勢得天獨厚;有的地區擁有珍貴的濕地或海洋生態系統,發展生態旅游大有可為。實踐證明,只有立足當地最突出的生態資源,解決最核心的生態問題,深入剖析資源稟賦和生態定位,才能找準戰略基點,為價值轉化打下堅實基礎,提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時代新解。
聚焦區域生態資源優勢分類施策是關鍵抓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涵蓋物質供給、生態調節和文化服務等多方面。需要結合區域實際情況,挖掘比較價值,形成獨特的“資源—資產—資本”的鏈式增值模式。具體而言,對于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具有天然獨特自然資源的區域,可以開展生態友好型的農副產品溢價增值;對于人文活動豐富、具有文化遺存、風光優美的自然區域,可以發展旅游、康養等文化產業;對于人為破壞較多的如礦山、荒廢的農村宅基地等區域,可以通過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等形式,恢復生態功能后再促使價值提升;對于林草資源豐富、涵養水資源的生態功能區,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生態補償或者林業金融等模式,有效盤活生態資產。各地區需要結合自身資源特點找準方向,形成產業聯動,深耕細作、久久為功,通過長期積累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發展,切不可一哄而上。
全局視野和系統觀念是避免偏離方向的重要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只顧眼前利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容易陷入誤區。一方面,要注重打通關鍵節點,暢通全鏈條。從資源確權、價值評估、市場交易到收益分配、市場監管,環環相扣、不可偏廢。比如,如果缺乏科學統一的價值核算標準,市場交易就無從談起;如果沒有暢通的交易平臺和完善的產權制度,再好的生態產品也只能“待字閨中”;如果缺乏政府、企業、公眾、金融機構等多主體協同參與,單靠任何一方都難以唱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這臺“大戲”。這就需要破除部門壁壘和區域分割,推動形成權責清晰、運轉順暢、激勵有效的跨部門、跨區域協同機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前后銜接、左右聯動,警惕和避免“合成謬誤”。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實踐過程中,“局部正確、合成失效”的現象并不少見。某一流域的各縣市都將發展生態旅游作為價值實現的主攻方向,從單個縣市來看無疑是合理的,但如果缺乏統籌規劃和差異化設計,其結果很可能是旅游產品的同質化競爭,短期內生態承載力的超負荷將會破壞整個流域生態系統,造成長期發展后勁不足。因此,需要站在更大空間尺度的視角下整體謀劃、系統施策,科學評估生態承載力,合理布局產業發展。
因地制宜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渠道,是一篇需要精心書寫的大文章。既要立足腳下的綠水青山,摸清生態資源本底;也要積極探索,分層分類探索轉化路徑;更要具備戰略眼光,心懷全局、系統謀劃,源源不斷地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國,描繪出更加壯美的“富春山居圖”。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