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是連接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是支撐經濟增長、優化結構、推動創新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促進外貿提質增效,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這一戰略部署,體現了我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努力提升外貿發展韌性的決心與定力。
長期以來,我國外貿依靠成本優勢和加工貿易模式實現增長,外貿規模持續擴大,貨物貿易額多年居世界首位。從廣交會的創新升級到數字貿易的崛起,從自貿區、自貿港的制度探索到綠色貿易的新趨勢,我國外貿正以更加開放、更加多元、更加自信的姿態,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海關總署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我國貨物貿易延續平穩增長態勢,進出口總值37.3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6%。其中,出口22.12萬億元,增長6.2%;進口15.19萬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不過,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不均衡、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外部需求不確定性上升的大環境,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國際競爭加劇的問題更加凸顯,傳統比較優勢逐漸減弱。因此,通過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提高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綠色貿易比重,實現外貿提質增效和結構轉型,意義不言而喻。
外貿提質增效的最終目標,是“質”和“效”的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是由“拼數量”向“拼質量”、由“重規模”向“重效益”的轉變過程。接下來,要從制度、創新、綠色發展等層面入手,布局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以技術、標準和品質提升競爭力,牢牢穩住外貿基本盤,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制度保障是核心。隨著全球經貿規則重塑,制度型開放正成為貿易強國建設的關鍵標志,應加快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推進規則銜接、標準互認,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通關、金融、保險、信用等配套服務體系,為企業降本增效。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提升我國在全球貿易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制度影響力,以制度優勢塑造新的開放格局。
增強創新是關鍵。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綠色轉型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應加快推動外貿數字化轉型,促進制造業企業“上云用數賦智”,發展數字供應鏈、智能物流和跨境電商新生態,提升貿易效率和靈活性。近年來,跨境電商、海外倉、在線展會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為外貿企業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創新不僅在產品,更在于模式與服務,應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字貿易平臺和供應鏈服務企業,讓創新成為外貿增長的持久動力。
綠色發展是重點。氣候變化和環保標準正在成為國際貿易新門檻,應加快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完善綠色認證與碳足跡追蹤機制,使更多出口產品符合國際標準,讓“綠色制造”“低碳品牌”成為中國外貿的新標識。要通過綠色創新帶動產業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在全球低碳轉型中贏得主動,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提升。
此外,在繼續鞏固歐美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東盟、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推動產業鏈協同與投資合作,增強品牌塑造與國際營銷能力,以更高品質和信譽贏得市場信任,有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品牌”轉化。
(稿件來源:經濟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