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亮相“十五五”規劃建議,低空經濟無疑是近兩年最火熱的未來產業賽道之一,而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被視為其中最具市場潛力的創新載體。在不久前的第八屆進博會上,有主機廠把eVTOL客運起降點搬進了會場,并模擬了從購票、候機到登機的全過程,“空中的士”藍圖照進了現實。與此同時,各大主機廠如同接力賽般官宣eVTOL訂單,這些訂單往往達百架級,總金額以億元計,行業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質疑的聲音也不絕于耳。有評論稱,業內絕大多數eVTOL訂單明確為意向訂單,不具備法律效力,不需要支付訂金,帶有一定的“儀式”性質。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絕大多數地區缺乏完善的低空飛行服務系統、地面基礎設施等,加之低空空域管理細則、統一的行業標準等必要的頂層設計缺失,eVTOL很難“飛起來”,近年內仍將困在藍圖中。
圍繞外界質疑和行業瓶頸,多名低空經濟從業者表示,頭部eVTOL主機廠大多處于推進適航審定的階段,在取得適航認證后,才能進入交付、量產和商業化等環節。密集的意向訂單既有“浮夸”的部分,也涵蓋了真實的商業探索和必要的市場預熱。同所有新興產業一樣,低空經濟必然會經歷資本追捧的狂熱、發展遇阻的冷靜、外界質疑的考驗等環節,在大起大落中摸索前行,直至迎來產業突破的關鍵節點。作為高安全、強監管的領域,eVTOL的發展更需要時間和耐心。
適航在前 量產在后
“現在eVTOL主機廠取得的許多訂單都是意向訂單,大多沒有預付款,沒有交付時間表,沒有法律約束力,形式大于內容。”低空產業銷售經理王明(化名)表示,在展會等場合,簽署一些意向訂單更像是一種被設置好的議程,以此告訴外界,公司正不遺余力地探索商業化,里面有市場預熱的意味。
例如,在第八屆進博會上,幾家eVTOL主機廠簽署了最新一批的意向訂單,其中僅有部分是“真金白銀”或包含訂金的確認訂單。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7月舉辦的2025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上。
對此,未來低空經濟創新中心理事長羅軍表示,目前不少布局旅游觀光、空中交通的企業存在購買eVTOL的需求,因此,意向訂單也包含一定的真實市場需求;部分景區和下游企業為搶占低空經濟風口獲得熱度,也會簽署意向性訂單來提升知名度。對于eVTOL主機廠而言,意向訂單盡管不具備法律效力,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融資能力。各方“一拍即合”,才讓“意向訂單之風”勁吹。
意向訂單“扎堆”的背后,除了上述無傷大雅的“生意經”,也有行業發展階段的局限性:多數頭部主機廠的eVTOL尚未取得型號合格證(TC)和生產許可證(PC),因此難以進行大規模量產,更遑論約定交付訂單中的百余架eVTOL。
目前國內載人eVTOL中,僅有億航智能EH216-S獲得TC、PC、標準適航證(AC)以及運營合格證(OC)(注:OC為下游運營商取得),可以實現從設計、制造到商業運營的閉環。頭部主機廠大多處于TC審查階段,據了解,它們普遍預計2027年左右獲頒TC。
時的科技副總裁兼品牌總監徐安表示,全球eVTOL大多處于研發過程中,目前已來到適航取證階段。預計2027年是一大分水嶺,eVTOL完成適航取證后就可進行商業化交付。
基于國家發改委明確的低空飛行“先載貨后載人”原則,一些頭部主機廠已著手于載貨eVTOL的商業化進程。
御風未來M1B貨運eVTOL預計2026年完成貨運適航取證工作。御風未來創始人兼CEO謝陵表示,M1B貨運eVTOL已有一些確定性訂單正在溝通中,預計明年將完成部分交付。在需求方試用后,團隊將收集反饋意見,在產品改良優化后尋求較大規模的量產訂單。載人eVTOL方面,公司正在優化整體設計,會在合適的時間向民航局正式提交TC申請。
基礎設施“空白”待填
若適航取證進展順利,多數頭部廠商將在2027年前后正式開啟eVTOL商業化進程。不過,從意向訂單到商業交付之間,還橫亙著技術徹底成熟、基礎設施完善、商業模式跑通等多條鴻溝。
低空基礎設施是eVTOL飛出藍圖的必要條件之一。目前在全國絕大多數城市中,低空飛行所需的“四張網”——設施網、空聯網、航路網、服務網均規劃建設不足。
羅軍表示,eVTOL要實現常態化運營,不僅需要空中交通指揮網絡平臺、地面飛行服務平臺等配套設施,還需要明確1000米以下低空的交通指揮規則與標準,而這一領域的標準和規范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處于空白狀態。
近年來,為搶占低空發展先機,各地斥巨資上馬低空基礎設施相關項目,也衍生出一些亂象。“目前各大城市均在自主建設本地空中交通指揮平臺,若國家層面缺乏統一的建設標準與接口規范,這些平臺建成后將成為‘數字孤島’,既無法實現跨區域互聯互通,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也難以滿足低空交通規模化運營的功能需求。”羅軍說。
若2027年是“空中出租車”進入現實的里程碑,那么留給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的時間僅有兩年左右。不過,低空領域企業家們對此持相對樂觀的態度。
沃蘭特聯合創始人、行政總裁黃小飛表示,中國在航空基礎設施上擁有扎實的基礎。一方面,國內有大量運輸機場、通用機場(含直升機機場),這些已建成的設施經過適應性改造后,完全可以滿足eVTOL等新興航空器的需求;另一方面,國家已發文明確,鼓勵新建住宅與商業樓宇預留低空基礎設施。據測算,起降點等低空基礎設施的建設周期僅有3—5個月,完全能追趕載人eVTOL商業化的進程。
“eVTOL和低空基礎設施并非‘雞和蛋’先后之爭,而是互動和協調的過程。”謝陵表示,盲目投建低空基礎設施不可取,eVTOL主機廠應成為基礎設施的重要牽引者和需求提出方。圍繞eVTOL等飛行器的運營情況和實際需求,查漏補缺,由線織密成網,基礎設施將自然成型。
為全方位解決eVTOL“上天”的瓶頸和痛點,頭部主機廠也在探索政企聯動模式,系統性打造從基礎設施、航線網絡到商業場景的完整生態。
據徐安介紹,時的科技已和安徽省通航集團、皖江金租及農業銀行蕪湖分行等達成戰略合作,并在蕪湖市灣沚區建設首個E20 eVTOL智造基地,完成了灣沚國投等地方國資主導的B輪融資。這些動作,涵蓋了eVTOL的制造、銷售、運營、租賃、融資等關鍵環節,有利于打造完整的商業閉環。
起飛前要“穩穩滑行”
從頂層設計上看,國家發改委已就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方向定調:按照“先載貨后載人、先隔離后融合、先遠郊后城區”的原則,在嚴控風險、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分類有序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穩妥推進低空旅游、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發展。
基于上述原則,業內普遍預測,eVTOL貨運應用將在近年內率先實現普及,客運載人eVTOL預計在2027年左右出現零星應用,而大規模的城市空中交通網絡運營則要到2030年后。
站在“空中的士”飛入現實的前夜,“耐心”和“穩妥”是幾乎所有低空領域企業家和專家不約而同提及的關鍵詞。
“新能源汽車現在十分普及,但當初它從首車交付到全面鋪開,也花了至少十年時間。eVTOL要花的時間,不會比新能源汽車短。”謝陵表示,“作為設計者,我篤定此事必成,但非即刻落地。硬科技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期間必然是曲折反復的。呼吁大家持續關注,保持耐心。”
黃小飛表示:“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場長跑。未來一年半,行業及我們的產品有望進入落地取證階段。越是臨近這一關鍵節點,越要堅守固有的節奏。我們創業團隊曾數度歷經至暗時刻,已對行業周期、事物發展規律等形成了清晰的認知和判斷。”
“無論是載人還是載貨的eVTOL,在成功取得適航認證后,仍需至少一年左右的準備周期用于常態化運行驗證等,才能進入商業化運營。”羅軍表示,由于行業缺乏成熟先例,必須通過邊運行、邊總結、邊完善的方式,逐步優化運營流程與安全保障體系,為規模化商業化打下基礎。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陳雨康)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