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運行,開創互聯互通這一全新的資本市場開放模式。如今,該機制已穩健運行11年。
隨著深港通、債券通和互換通的漸次落地,互聯互通已從股票穩步拓展至債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和利率互換等資產類別,成為境內外投資者安全、便捷地開展跨境投資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渠道。
覆蓋范圍持續拓展
交投愈發活躍
在滬深港通推出之前,投資者可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QFII)及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RQFII)買賣中國內地市場股票,但僅限于符合條件的機構投資者。因此,2014年推出的滬港通是內地與香港市場之間首個可供廣泛投資者使用的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過去11年,互聯互通在產品覆蓋范圍、交易結算機制、投資者參與等多個維度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跨境資產配置渠道,也為兩地資本市場注入了新的流動性與活力。
滬深港通成交活躍度穩步提升。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1月16日,年內南向資金凈買入額約1.3萬億港元,自開通以來累計凈買入規模超5萬億港元。
香港交易所三季報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滬深股通及港股通成交量實現強勁增長,兩者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同創歷季新高。2025年前三季度,滬深股通和港股通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分別達2064億元人民幣和1259億港元,分別同比上升67%和229%。
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合資格ETF于2022年7月份開始被納入滬深港通。
截至2025年11月16日,滬股通和深股通的合資格ETF數目已從一開始的83只增加至273只,覆蓋寬基、行業、主題及跨境指數ETF,以滿足境外投資者多元化配置需求。港股通的合資格ETF也由4只增加至23只,其中13只為追蹤恒生指數系列,涵蓋科技、醫療、高股息等核心賽道,為內地投資者提供便捷的港股配置工具。
債券方面,2017年7月3日,債券通“北向通”正式啟動。2021年9月24日,債券通迎來了“南向通”,內地機構投資者依托基礎設施互聯和多級托管即可“一點接入”境外債券市場。目前,國際投資者投資內地債券市場的交易中,一半以上通過債券通進行。
互換通作為連接內地和香港場外衍生品市場的創新舉措,為投資者提供了便利高效的人民幣資產風險管理工具。自2023年5月份“北向互換通”上線以來,核心優化措施不斷。例如,將每日交易凈限額由200億元大幅上調至450億元,顯著提升境外機構交易容量;新增30年期人民幣利率互換合約,完善超長期限風險管理工具等。
匯生國際資本有限公司總裁黃立沖表示,滬深港通及債券通的落地和持續優化大幅提升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可投資性和國際化程度,對于中國A股和國債納入MSCI、富時羅素、彭博巴克萊、摩根大通等全球主流指數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與此同時,指數納入也吸引了更多境外投資者增配中國資產。
交易機制與配套服務
有望持續優化
最近一段時間,互聯互通機制優化方向已被多次提及。
2025年10月31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上的署名文章提到,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穩慎拓展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外資和外資機構參與我國資本市場的便利度。
11月4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明在第四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提到,將進一步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務實合作。著力提升境外上市備案質效,擴大滬深港通標的范圍,支持將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REITS等納入港股通,積極支持香港推出國債期貨,豐富香港離岸人民幣風險管理工具,堅定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形成在岸與離岸協同發展、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在過去11年間,互聯互通機制持續優化升級,碩果累累。”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陳翊庭于今年10月22日在2025香港交易所中國機遇論壇上表示,“互聯互通優化措施的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目前,我們正與滬深交易所就滬深港通納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機制以及人民幣柜臺納入港股通等項目進行緊密合作,希望可以盡快落實,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多便利和投資選擇。”
在黃立沖看來,擴大互聯互通機制將增加資金渠道,通過納入更多標的和產品,內地投資者可以更便捷地參與港股投資。同時,香港有望在連接全球資本與中國增長機遇中將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融資支持、為境內外投資者的跨境資產配置提供更多選擇與便利。
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大門已經“大面積開放”,現行外資機構準入機制已相對成熟和完整。下一步,應重點完善風險管理工具、拓展互聯互通標的、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進一步增強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毛藝融)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