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5年1—10月全國商品房銷售的相關數據。數據顯示,商品房銷售降幅收窄,待售面積連續8個月減少,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降幅也在收窄。近日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采訪發現,雖然樓市還是有所波動,但是2025年的一系列房地產調控優化政策的效果還在繼續顯現。
盡管是工作日,在北京豐臺的一個新房項目售樓處,大廳里坐著不少咨詢買房或是辦理手續的客戶,沙盤上多棟樓宇已貼出了售罄標簽。
銷售經理介紹,以往10月過后,市場通常會進入一段平淡期。但2025年情況有所不同,客戶的購房意愿比較高,周末接待客戶量甚至超過了上個月。
北京市豐臺區某樓盤銷售經理任菁菁表示,明顯能感覺到客戶對這一系列的像降息等政策的一些落地疊加,對客戶的潛在的信心還是有增加的。
不止這一個項目,2025年下半年以來,北京多個新開盤的商品房項目入市后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熱銷。

從住房城鄉建設部獲取的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總量同比僅下降1.9%,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出現明顯收縮。與此同時,不少大中城市交易活躍,深圳、武漢、廈門、沈陽、南昌、南寧、貴陽、昆明等城市的一二手房交易總量,同比都在增長。
上海市某房地產中介門店經紀人吳紅文介紹,他們2025年的帶看量相比2024年1月份到10月份環比增長50%左右。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樓市整體雖然仍在波動中,但2025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的效果還在繼續顯現。房價降幅也在繼續減小,前10個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降幅自2024年10月份以來已連續13個月收窄。
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虞曉芬表示,反映了市場信心正在修復,市場已逐步擺脫盲目波動,向理性穩定過渡。主要表現是,政策不再是單純刺激規模擴張,而是聚焦高質量發展,引導市場回歸居住本質。
二手房正在逐漸成為市場交易主力
從住房城鄉建設部獲悉,2025年前10個月,新房和二手房的交易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隨著住房發展進入存量時代,二手房對新房的替代作用正在不斷增強。
住房城鄉建設部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10月份,全國新房和二手房交易總量同比下降了1.9%。這里還要考慮到2024年的10月份,房地產市場罕見地出現“銀十”超“金九”的情況,2024年的交易量基數更高。專家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交易總量同比微降,說明目前市場的總需求基本穩定。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吳璟表示,2025年的住房成交的總量和2024年基本保持穩定,這也體現出因城施策、因地制宜所采取的各種止跌回穩的促進措施,也在逐步發揮良性,而且是持續的作用。

住房城鄉建設部最新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二手房交易網簽面積同比增長4.7%,二手房在交易總量中的占比達45%。特別是一些城市的二手房市場表現更加亮眼,上海、深圳、重慶、南京、常州、東莞等十幾個城市的二手房交易網簽面積同比增長超過10%。
虞曉芬表示,目前,二手房市場出現了不少積極的變化,一是住房需求,尤其是改善性需求持續釋放,各地也出臺增加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購房補貼等政策,市場也呈現出就是改善性需求增長的特征。
虞曉芬表示,二手房正在逐漸成為市場交易的主力,其根源在于供需結構的深刻變化。此前市場好,大規模開工與預售的商品房進入交付使用,使得次新房供給量大幅度增加,不少二手房地段好、配套完善,更容易吸引有子女教育、養老需求等家庭。此外,部分二手房議價空間大,具備價格優勢,也容易吸引很多購房人的關注。
土地市場:多地強化精準供地
而從土地市場看,變化也很明顯。2025年以來,各地積極通過精準供地或優化土地供應結構,增加企業拿地信心和參與的積極性。
近日,北京公布了第8輪擬供應商品住宅用地項目用地清單,9個地塊全部位于市場需求突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較完善的區域。與此同時,杭州在供地策略上也突出“以需定供”,科學制定住宅用地計劃,強化分類調控。針對商品住宅去化周期過長、存量用地過多、需求匱乏的區域,杭州已暫停新增住宅用地供應,確保土地投放與市場實際需求相匹配。
虞曉芬介紹,杭州主動調整土地的用途,增加市中心優質住宅用地的供給,匹配了改善型購房者的區域需求,房企拿地熱情高漲,部分土拍的地價溢價率超過60%,帶動土地市場活躍度的顯著提升。
深圳統籌城市更新與新增住宅用地供應,更大力度出讓優質居住用地;西安在五大城市更新片區實施配套先行,提升區域吸引力;而武漢則主動優化土地供給結構,滿足不同層次對土地的需求。在剛剛啟動的新一輪土地招商推介中,武漢市土地儲備中心聯合東湖高新區、武昌區等,共推出近百宗地塊,其中不乏多宗位于核心區域的住宅用地。

在各地持續優化土地出讓條件、降低購地門檻、加大供應力度的背景下,土地市場成交活躍度穩步提升。根據中指研究院統計,2025年1—10月,全國前100家房企拿地總額達7838億元,同比增長26.4%,延續增長勢頭。其中,杭州、北京、上海、成都等核心城市土地出讓金也實現同比增長。
政策“組合拳”激發樓市活力
還有一個變化,就是政策的“組合拳”力度在加大。為了促進樓市止跌回穩,各地持續推出包括購房補貼、房交活動、公積金優化等在內的政策“組合拳”激發樓市活力。


目前,全國已有超過60個城市出臺了購房補貼或“以舊換新”類政策,精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例如,廣西投入1.2億元財政資金,按住房每套1萬元、車位每個1000元的標準發放補貼;云南創新推出“彩云住房消費券”,購買新建商品住宅最高可補貼15000元;山東濟南則推出“賣舊買新”補貼政策,對符合條件的購房者給予最高10萬元支持,有效銜接改善型需求。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吳璟表示,很多城市的住房支持措施不僅保持了精準性,同時系統性也得到了顯著強化。比如把購房的補貼和后續的家裝等補貼相結合,有助于形成一種聯動的效應,也能夠提振和釋放內需。
除直接發放補貼外,各地還通過舉辦房交會等活動搭建供需對接平臺,推動市場熱度回升。深圳連續開展商品房“走出去”推介和“好房節”促銷,山東與濟南聯動舉辦高品質住宅展示交易會。
在剛剛落幕的重慶秋季房交會上,共推出優質商品房項目超百個,房源面積約240萬平方米,二手房12萬套、租賃住房2200套,累計接待到訪客戶1.4萬組,線上訪問突破百萬人次。
2025年以來,各地在住房信貸與公積金政策方面也作出重要調整,進一步增強了對居民合理住房消費的支撐。像上海、深圳對商貸利率不再區分首套、二套;北京、杭州、青島等城市調整了住房公積金政策,包括提高貸款額度、允許提取公積金支付首付“又提又貸”、支持直系親屬提取互助等。總的來看,越來越多的城市從供需兩端因城施策,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
來源:央視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