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擘畫了“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藍圖。
近日,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辦的“北大賽瑟(CCISSR)論壇·2025(第二十二屆)”上,政產學各界嘉賓代表圍繞“展望‘十五五’: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進行了探討。
提升保險業與經濟發展的適配性
“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保險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原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表示,保險業需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發揮好“兩器”“三網”作用,實現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梁濤認為,應從三方面提升保險業與經濟發展的適配性。第一,高效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力發展科技相關保險,運用保險資金服務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綠色保險以及數據資產和網絡安全保險。第二,有力支持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國內信用保險、國際運輸和航運保險。第三,有效滿足民生領域金融需求。發展養老健康保險,提高普惠保險服務的可及性和標準,大力發展農業保險和災害保險。
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正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保險業正在進入AI時代?!比珖鐣U匣鹄硎聲崩硎麻L陳文輝表示,保險業作為典型的數據密集型行業,天然具備AI應用優勢。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在風險定價、智能核保、理賠管理、反欺詐監測、客戶服務等環節深度賦能,實現運營提效、風險防控與服務優化的協同提升。近年來,保險業不斷加大對AI等前沿技術的投入水平,保險公司中采用大模型技術的占比快速提升。
陳文輝提出,保險業要全面實施數智化轉型戰略,挖掘數據價值,提升經營效率,加大AI人才培養和使用,并高度關注AI運用可能帶來的風險,以更好擁抱AI。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孫祁祥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規模的增大和社會結構的日益龐雜,風險總量越來越大、風險類型越來越多、風險結構越來越復雜。以風險管理為己任的保險業,面對國家戰略、實體經濟、民生保障對行業提出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必須更加穩健、高質量地發展。
在她看來,保險業未來發展應聚焦四方面:一是固本強基,推進行業內部協作;二是風險減量,強化與客戶的協作;三是資源整合,深化跨行業協作;四是安全網構筑,加強與公共部門的協作。
中國保險學會會長董波指出,展望“十五五”,保險業將繼續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深化改革、強化創新驅動,完善制度機制和風險防控體系,推動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發展,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守護人民美好生活。
構筑醫療、養老保障安全網
《建議》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部分提出,完善并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待遇確定和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胡曉義認為,應按照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原則,升級養老保險基金統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應完善全國統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要探索更高層級的統一管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資金管理也應上收整合。通過制度協同與資金管理優化,構建全國統一、高效安全的養老保險統籌體系。
他還表示,順應居民收入結構變化,應擴容養老金待遇評價參照系。建立更加科學的待遇評估體系,將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財產性收入等指標納入參考,拓寬養老金水平的評價維度,使養老金增長更充分反映經濟發展成果和收入結構變化,實現代際公平與可持續協調發展。
健康保險是保險業發揮筑牢社會保障網功能的重要險種,連接醫療衛生等產業,關系國計民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推進,人民群眾健康保障需求日益提升,健康保險重要性不斷增強。
國家醫療保障局原副局長陳金甫表示,在共同富裕目標下,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快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在此背景下,要界定全民醫保責任邊界,拓展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空間。
陳金甫表示, “十五五”時期,醫保改革需從多維度尋求突破。一是以系統統籌破解制度壁壘與基金瓶頸,并通過三醫協同深化戰略性購買,提升整體運行效能;二是從國家戰略層面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促進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深度融合,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三是以機制協同破解醫藥科技創新困局,充分發揮醫保支付與醫藥價格機制對醫藥科技創新的杠桿作用,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偉認為,社會保障改革需聚焦三大重點領域。在養老保險領域,完善并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等;在醫療保險領域,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健全“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機制等;在社保高質量發展領域,著重關注失業和工傷保險擴面,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就業形態人員擴面,健全社保精算制度確?;鹂沙掷m,優化經辦管理服務等方面。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朱艷霞)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