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榆林市綏德縣聚焦基層治理痛點堵點,通過構建“紅色物業聯盟”,整合多方資源、凝聚治理合力,推動治理力量向基層下沉、服務資源向小區集中,全面激發基層治理內生動力,有效破解基層治理存在的“散、軟、慢”等問題,實現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服務”、從“單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轉變,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構建“紅色物業聯盟”
綏德縣積極推動“三無”(無物業公司、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小區從“無人問津”轉向“齊抓共管”。由社區黨總支牽頭,構建“小區黨支部+物業企業+業主委員會+雙報到單位+社會組織”五位一體“紅色物業聯盟”:橫向聯動48家物業、217家“雙報到”單位及37個社區社會組織;縱向貫通11個社區黨總支、125個小區黨支部、395個樓院黨小組、425戶黨員中心戶,覆蓋12萬余居民,形成覆蓋全面、反應敏捷的治理共同體。同時,成立小區黨支部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吸納業主、“雙報到”代表、網格員、“紅管家”及民警參與,通過“居民自籌+單位支持+鎮政府兜底”籌資270余萬元,圍繞人居環境、物防技防、便民服務、文明創建等推進“微治理”。
“事事有人管 件件有回音”
以提升自治活力與治理效力為核心,綏德縣推動“紅色物業聯盟”走深走實。將“紅色物業聯盟”納入縣委“書記項目”,按“誰主管、誰負責”明確住建、城管等17個部門職責,形成縣委統籌、部門協同、鄉鎮落實、社區執行的聯動機制。創新“4+X”民主議事模式,整合黨建聯席會議、決策聽證會、矛盾協調會、政務評議會四類固定形式,按需引入職能部門、社會組織、專家等,實現“居民提、多方議、合力辦”的良性循環。出臺《綏德縣物業服務企業“紅黑榜”管理辦法(試行)》,建立第三方考評與“紅黑榜”信用機制,倒逼物業提升服務;東門灘社區名州鎮家屬院探索“群眾點單、聯盟議單、分類派單、黨員接單、群眾評單”“五單”工作法,確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綏德縣從陣地、服務、示范三方面強化保障,讓“紅色物業聯盟”成為治理硬抓手。建設10個標準化黨建陣地,改造58處集圖書館(角)、“和事佬”說事室、便民驛站、紅色長廊于一體的服務場所,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在“紅色物業”黨支部引領下,組建“小馬扎”“及時雨”等15支黨員志愿服務隊,累計解決居民熱點問題80余條,辦結雜物清理、車輛規范停放等訴求216件;實施道路硬化2800平方米、規整電線8500米、清理垃圾30余噸,推動車位規劃、門禁升級等落地,形成“和事佬”說事、“菜單式”服務等機制,增強群眾認同感。通過小區宣傳欄、電子屏、微信公眾號等,開展38批次先進典型評選宣傳,激發居民參與熱情,讓“紅色物業”成為凝聚人心、傳遞正能量的平臺。
從“有服務”到“優服務”
推動物業從“有服務”向“優服務”轉變。綏德縣依托“五級五長”體系,發動黨員、居民參與治理,帶動5857人認領“五級五長”職責,擔任政策宣傳、民情收集、安全守護、矛盾調解、文明示范、物業監督“六員”,形成“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共建格局。深化“雙報到”機制,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與社區、物業結對,簽《紅色物業聯盟結對共建協議書》,以“一對一”“多對一”幫扶整合資源,實施環境美化、路燈亮化、門禁智慧化等50余個項目,破解老舊小區設施難題。常態化開展18場次“身邊好人”“最美家庭”評選,挖掘群眾身邊典型;指導78個小區修訂居民公約,引導居民自我管理。開發“陽光物業”智慧平臺,整合投訴報修、繳費、評價、信息發布功能,完善16項服務,處置108件訴求,居民幸福感顯著提升。(安磊)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