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銀行11月13日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初步統計,2025年前10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0.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83萬億元;新增人民幣貸款14.97萬億元。
今年以來,財政對經濟增長及需求拉動的作用顯著,也相應帶動了社融規模的增長。前10個月,政府債凈融資11.95萬億元,占社融增量近四成,同比多3.72萬億元。據市場人士測算,今年1—10月,政府債券累計發行規模約2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近4萬億元,企業債券融資也高于去年同期。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在經濟運行仍面臨需求不足的挑戰背景下,通過加大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能夠支持重大項目和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助力擴大需求、支撐經濟。不少政府債券用于置換融資平臺債務、清理拖欠企業賬款等,也是政府部門適度加杠桿,幫助企業和居民部門穩杠桿的過程,有助于經營主體緩解資金壓力、減輕債務負擔。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最新季報顯示,2025年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節奏快、力度大,政府部門加杠桿幅度連續五個季度保持在2個百分點以上。三季度,政府部門杠桿率上升2.2個百分點,從二季度的65.3%提高至67.5%。
在今年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中,除貸款外的其他融資方式占比已經超過一半。相應的,人民幣貸款對社融的拉動作用有所弱化。數據顯示,前10個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1.16萬億元。
金融是經濟的鏡像,信貸結構的變化反映了實體經濟不同領域和行業資金需求的變動。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與新動能相關的貸款保持較快增速。10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77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97萬億元,同比增長7.9%,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權威專家表示,用社融觀察金融總量,能更清楚看到資金支持的整體力度。從量、價兩個維度觀察,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立場都是支持性的,為促進物價合理回升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10月末,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為8.5%,廣義貨幣(M2)增速為8.2%,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受上年同期基數抬高影響,10月末M2增速下行,但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水平;當前存量社融增速仍處較高水平,顯示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強。
溫彬認為,考慮到當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已達27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437萬億元,基數變大,未來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趨勢。從信貸結構看,隨著經濟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增長動能將由基建、房地產等傳統領域向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等新興領域逐步轉換,在促內需、提消費的大方向下,居民端信貸也會逐步趨于穩定,這既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自然結果,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的體現。
央行本周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下階段將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
上述權威專家也強調,未來要繼續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力度和節奏,保持對實體經濟較強的支持力度。
(來源:證券時報網 作者:孫璐璐 賀覺淵)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