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雙11沒便宜”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耙活D操作猛如虎,一看價格原地杵”,這是今年“雙11”期間,不少消費者的共同感受。調查發現,從“先漲價后降價”的價格“變裝秀”,到“不同人不同價”的隱性欺騙,再到“湊單越湊越貴”的規則陷阱,“雙11”曾經的“消費福利”正在被層層套路消解。

“雙11”,這個初衷在于讓利消費者的購物節,為何在價格方面上演迷局?
價格迷局的本質是商家與購物平臺刻意制造的信息不對稱。復雜規則背后,是對消費者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的直接侵犯。模糊的滿減門檻、臨時變更的規則,不僅讓消費者疲于計算,更讓比價成為不可能。而“大數據殺熟”則憑借其隱蔽性,通過“動態定價”實現“千人千價”,將消費者置于“單向透明”的弱勢地位。
新修訂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雖已明確禁止“大數據殺熟”等行為,但執法過程仍面臨技術壁壘等問題。平臺將價格差異包裝成“個性化推薦”,商家通過調整分攤規則規避監管,這些套路的存在,凸顯出現行監管體系與快速演進的營銷手法之間的落差。當違法成本遠低于收益,價格亂象便難以根除。
破解價格亂象,需監管部門、購物平臺、消費者協同發力。監管部門應當推進執法監督常態化,提升技術監管能力,穿透“算法黑箱”,以剛性約束筑牢價格公平底線;購物平臺須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主動清理模糊不清的營銷條款,規范商品價格標注,建立健全商家“黑名單”制度,從源頭遏制價格亂象;消費者則要擦亮雙眼,提高對“先漲后降”等隱藏套路的警惕和辨別能力,在購物中留存好訂單截圖、宣傳頁面等憑證,若遭遇價格欺詐,要勇于維權,既守護自身合法權益,也以消費監督倒逼市場環境持續優化。
“套路滿滿”的滿減規則、晦澀難懂的優惠條款、“先漲后降”的虛假讓利等,不僅讓消費者在比價中身心俱疲,最終也難以享受到預期的實惠。如此一來,消費者對“雙11”的好感度持續下滑,參與熱情也日漸消退。其實,不管是購物平臺還是商家都應該明白,“雙11”本就是人為打造的消費節點,其核心吸引力在于為消費者帶來實打實的優惠。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優惠,那么這個“消費節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說到底,“雙11”不應是套路與反套路的博弈場。當促銷套路透支信任根基,最終損害的將是整個電商生態的健康發展。唯有構建透明、可預期的消費環境,讓消費者告別“燒腦計算”與“價格疑云”,“雙11”才能重新贏得人心,實現商家與消費者的雙贏。
來源:羊城晚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