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究這類騙局,其運作鏈條堪稱“精密”。一些無良公司首先通過“零基礎、時間自由、高薪日結”等虛假宣傳吸引求職者,繼而以培訓為名收取費用,再誘騙其辦理分期貸款,還通過“仲裁備案”等手段刻意規避司法監管,設置維權障礙。伎倆環環相扣,讓一些求職者防不勝防。

這套設計使得騙子公司立于“只賺不賠”的境地:求職者若隱忍完成培訓,他們坐收高額培訓費;若中途醒悟要求退出,他們則憑借合同收割違約金。其算計之深、用心之惡,可見一斑。
此類騙局,為何能屢屢得手?一方面,部分青年社會實踐經驗少,對“低門檻、高收入”的兼職機會充滿渴望,容易成為詐騙對象。另一方面,一些平臺審核機制缺位、責任虛置,使得詐騙信息得以肆意傳播。
“天上不會掉餡餅”,這句老話在兼職市場同樣適用。求職者要擦亮雙眼,提高警惕,大膽對“先交錢再入職”“培訓貸”等說不。更重要的是,社會不能把防范這些風險的責任推給求職者。
招聘平臺必須壓實主體責任,當好“守門人”。對“包接單”“高薪兼職”等誘導性廣告,實施更嚴格的前置審核;實行招聘賬號全生命周期管理,嚴把入口關;強化動態核驗,對涉案關聯賬號和中介機構實施永久封禁并公布名單,從源頭遏制傳播。
根治兼職詐騙,更需凝聚社會合力,構建多元協同的共治體系。監管部門當主動出擊,對此類新型詐騙模式進行精準識別與嚴厲打擊;司法機關則需為受害者提供更暢通的法律救濟渠道。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徹底鏟除詐騙滋生的土壤,讓年輕人不用再靠“火眼金睛”,也能安心找到靠譜的兼職。
來源:深圳特區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