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洗臉巾、護膚品等日用品,也可以刷醫保購買?媒體近日曝光醫保卡變購物卡現象回潮,引發極大關注。早些年,一些地方的醫保定點藥店就曾明目張膽賣生活用品。在相關部門大力整治下,亂象得到了遏制。目前來看,此類違規行為并未禁絕,而且變得更加隱蔽。比如,部分企業將牙刷、面膜等非醫療作用的產品申請為醫療器械,規避生活用品類不能刷醫保卡的問題。所謂“牙科用毛刷”,其實就是普通牙刷,“牙科潔治器”,不過就是牙線。

尤其令人惱火的是,將普通日用品包裝成醫療器械,再以“醫用級更干凈、更安全”為噱頭進行宣傳,一些企業反倒能搶占更多市場,獲得更多利潤。一些藥店為了銷售額自然也樂見其成,甚至公然散播“醫保卡薅羊毛攻略”,部分消費者或想貪小便宜,或稀里糊涂被忽悠,一條“醫保購物鏈”就這樣形成了。
亂象背后,認知誤區不容忽視,不少人認為“醫保卡里都是自己的錢,不用白不用”。殊不知,醫保基金是全民的看病錢、救命錢,事關所有人的切身利益。醫保個人賬戶的資金,是醫保基金的一部分,具有專款專用性質,不是想怎么刷就怎么刷的。相關法律和文件也明確規定,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只能用于支付參保人員的醫療相關費用。
因此,拿醫保卡購物,已經涉嫌違規違法,相關漏洞必須堵上。一來,“醫療器械”的標簽,不能想掛就掛。據報道,只是通過某連鎖藥店這一單一渠道,一護膚品的年銷售額就將近千萬。明明是普通日用品,卻以醫療器械的身份招搖過市,刷走大量醫保基金,這無疑是雙重欺騙。二來,醫保定點資格不是“免檢牌照”,而是誠信經營的“責任狀”。藥店大搞副業,并鼓勵消費者“薅羊毛”,到底屬于什么性質?如果涉嫌詐取醫保基金,那該處罰處罰,該摘牌摘牌。醫師和藥師既是醫藥服務的提供者,也是醫藥服務消費的主導者,當引以為戒、行有所止。
有人提出,一些年輕體健很少用藥的參保人醫保卡內的余額“花不出去”,拿來購物也是“無奈”。對于這一問題,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不少靈活舉措。比如,參保者可以將賬戶余額與家庭成員共享,彌補家庭支出的不足,不僅讓醫保基金做到專款專用,又能最大程度惠民利民。
醫保是長期投資、家庭投資,不在一時怎么花,而在于風險來臨時,有一份可靠的保障。讓監管牙齒更鋒利,讓制度防范更高效,讓社會認知更理性,不斷推進醫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大家都將是受益者。
來源:北京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