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河南網紅李福貴首次“直播帶貨”就引起了不小爭議。

“這不還是直播帶貨掙錢了”“高價收購小米擾亂市場”……有些網友或是不屑與嘲諷,或是質疑與追問。
這次李福貴助農直播,開播幾分鐘,觀看人數就達到“10萬+”;10分鐘,3.4萬件小米就賣光了;半小時,點贊數就超過千萬。期間,李福貴數度哽咽落淚,感謝網友支持。
對李福貴的直播帶貨,大多數網友都認為,讓她這樣善良的人富起來,理所應當。這,體現了網友的樸素正義和認知理性。
人們為何信任李福貴?原因就兩個字——善良。
李福貴,被網友稱為“河南的向日葵”。因為,她向陽而生、逐光而行,活成了一朵苦難里開出的花。
父母均有嚴重智力缺陷,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為了家庭生計外出打工……奶奶去世后,李福貴決定返鄉。她騎著三輪車,在鄉間穿梭,給老人們帶去物美價廉的商品,給阿婆梳頭,給老爺爺捎藥,幫獨居老人與遠方子女通話,掙了錢還帶老人們去鄭州旅游。
“一把爛牌,打成王炸。”李福貴用視頻記錄下這些“不被看見的生活”,以善行感動無數人,也成了一個擁有巨大流量的“勵志網紅”。
有人說,“網紅的盡頭是直播帶貨”。其實,這只是一個事實判斷,并不屬于是非判斷,也無關道德評價。在今天,人們應該形成一種共識——網紅是一種正當職業,不應輕易被污名化;直播帶貨是一種正常銷售模式,并不屬于“不道德的經濟”。
數字化社會,人們生活越來越依賴平臺經濟。 直播帶貨,是一種經濟業態,也是一種就業方式。 輕視直播帶貨,或是傲慢無知,或是戾氣太盛。
當然,平臺經濟應在公平公正的軌道上運行。 李福貴直播帶貨,不是不能質疑,而是不要亂扣帽子。
“谷貴餓農,谷賤傷農”,價格要由價值來決定。 不同地區農產品有其不同特色,即使是在同一地區,也要按照具體情況進行細分。 看待直播間商品價格,要將其納入渠道、儲存、運輸、營銷等閉環來系統分析。
簡單以身邊同類農產品價格來衡量李福貴直播間的商品,顯然容易出現認知的偏差與錯位。
更何況,市場經濟,在商言商。面對質疑,李福貴回應說:“沒有錢什么也干不了,我想用我的流量去幫助更多的人!”
流量,本就是個中性詞。流量向善,是網紅的最大理性。讓李福貴這樣善良的人富起來,符合樸素情感,也是公平正義。
福貴這個名字,讓人不禁想起余華小說《活著》中的主人公徐福貴。書里的福貴,一生艱難,沉重命運擊穿了無數人心。那個福貴,也曾以做小生意的方式養活家人。但,為了活著他已用盡全力,還要承受喪親之痛,成為那個掉進夾縫中的人。
時移世易,一個福貴被侮辱和損害,一個福貴被善待和托舉。在我們這個時代,李福貴活成了一道光,照亮了世道人心。從一個傳統鄉村貨郎變成頭部網紅,這個善良的人能富起來,擁有幸福生活,走向高貴人生,這本身就包含著值得珍惜的時代價值。
弱者不具有天然的正義,善良不意味著被無限索取。李福貴用善良和溫暖,活出了一個普通人腰桿挺直的樣子。這不只是她一個人的福和貴,更是一種公共價值引領——做個好人,用力地活,你也一定能活得幸福,活出高貴。
所以,罵李福貴“直播帶貨”的人,是該醒醒了!
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