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總結前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情況,明確下一階段政策思路。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人民銀行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結構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為經濟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創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效果顯現
《報告》顯示,今年以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持續發力,在金融總量較快增長的同時,信貸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有力支持了重點領域、重大戰略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
一是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充分滿足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二是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框架,強化利率政策執行,有效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帶動存貸款利率下行。
三是引導信貸結構調整優化。用好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和新增加的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發揮好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作用,加力支持提振消費、科技創新等重點內需領域,落實好存續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四是保持匯率基本穩定。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起決定性作用,發揮好匯率對宏觀經濟、國際收支的調節功能,綜合施策,促進預期平穩,在復雜形勢下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五是加強風險防范化解。穩妥有序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持續完善金融風險監測、評估、預警體系。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效果逐步顯現。金融總量合理增長,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分別增長8.7%和8.4%,人民幣貸款余額270.4萬億元,同比增長6.6%,比年初增加14.8萬億元。此外,社會融資成本處于低位;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融資結構持續優化
《報告》顯示,結構性貨幣政策持續發力,融資結構持續優化。
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圍繞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不斷優化和豐富結構性貨幣政策,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對經濟結構調整、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和精準性,推動融資結構不斷優化。從投向分布看,9月末,科技貸款、綠色貸款、普惠貸款、養老產業貸款、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貸款增速。
在結構性工具的支持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扎實推進。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擴大對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支持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繼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在上海開展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領域擴容試點,助力經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管理,支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用好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支持股權投資機構發行長期限債券融資,帶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推動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政策落地,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促進養老產業發展。9月末,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達3.9萬億元。
強化貨幣政策的執行和傳導
從政策基調來看,《報告》定調基本延續此前表述,包括“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等,但也有一些新變化,包括重提“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新增“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和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系教授許光建表示,相比前兩個季度,本次《報告》體現出兩方面重點,一是重視消費金融支持,二是重視政策的傳導機制。《報告》還設專欄對貨幣政策框架相關內容做了詳細討論,包括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基礎貨幣與貨幣的關系、保持合理的利率比價關系等,對于理解央行貨幣政策框架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仍將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同時繼續完善貨幣政策框架,強化貨幣政策的執行和傳導。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利率調控框架,強化央行政策利率引導,完善市場化利率形成傳導機制,發揮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作用,加強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落實好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重點方向。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孔德晨 徐佩玉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