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神木市欄桿堡鎮立足本地資源稟賦,聚力打造“金色小米”“黑色黑豆”兩大特色產業名片,走出了一條以特色種植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讓鄉村振興的底色愈發厚重。

金色暖陽鋪灑大地,豐收氣息彌漫鄉間。在欄桿堡鎮張家坬村的田野上,谷子顆粒飽滿、壓彎枝頭,農民們正穿梭其間忙著采收。

欄桿堡鎮張家坬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副主任王秋表手握谷穗笑著說:“今年我們張家坬合作社種的300畝谷子,由于雨水多長勢好,現在收割雇用村里面的村民,每天200元工錢,在自家門口打工村民們也挺高興的。”
該村合作社牽頭、村民參與的種植模式,既解決了谷子的規模化管理問題,又為村里閑置勞動力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讓豐收的喜悅從田間延伸到家家戶戶。“收割完以后,我們把谷子拉到加工廠就能開始加工,加工好的小米給廠礦企業銷售,能給合作社增加三四十萬元收入。”王秋表說。

與張家坬村的金色谷浪相映成趣的,是劉家坬村的千畝黑豆田。在該村的黑豆種植基地,4臺收割機同步作業,機械臂揮舞間,飽滿的黑豆被快速采收、裝袋,原本需要數十人勞作的地塊,如今短短幾天就能完成采收。
“我們今年承包了4000多畝土地,全部種植的黑豆,從種植到收獲全部是機械化作業,今年收成好,畝產量大概有200斤。其中在劉家坬村總共種植1500多畝,4臺收割機同時工作,大概10天左右可以收完。”神木市神農農墾種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折偉偉說。

近年來,神木市神農農墾種養殖有限公司通過科學管理和市場開拓,讓公司基地的黑豆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也讓黑豆產業成為帶動當地農業增效的重要支撐。該公司管理人員孟軍介紹:“我們種的黑豆有雞腰白和連枷條兩個品種,品質好、產量大,收割回來可以加工成農副產品,銷售給企業,周邊地區的收糧戶也來收購我們的黑豆。接下來我們將探索新的品種和種植技術,爭取讓我們的黑豆一年比一年更好。”

從小米到黑豆,從合作社到企業化運營,神木市欄桿堡鎮立足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雜糧種植,形成了“一村一品、連片發展”的農業產業格局,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市場對接等多項舉措,推動特色雜糧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轉型,讓農業產業更具競爭力。
神木市欄桿堡鎮副鎮長姜小越表示:“下一步,我鎮將堅持黨建引領,在現有基礎上持續深化農業品牌建設,積極探索‘特色種植+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模式,讓游客不僅能欣賞田園風光,還能體驗農耕文化、購買優質農產品;著力發展訂單農業,探索開發雜糧禮盒、深加工產品等,提升產業附加值,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高雅楠 奧文淵)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