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口語技能、學習理財知識、跨界嘗試書評寫作、聽大咖細數文遺珍寶……如果對身邊的人做個小樣本的調查,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人曾經或正在為“知識”付費。自2016年“知識付費元年”起,知識付費平臺及產品方興未艾,如今已成一片“紅海”。但與此同時,知識付費“注水”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聯合發起一項關于知識付費的調查,對1300多名青年進行了采訪調研。數據顯示,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知識付費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超五成受訪者覺得缺乏后續服務和支持、產品宣傳與實際不符、“水分大”;還有一定比例的受訪者認為,部分知識付費產品存在定價過高、內容同質化等問題。
知識付費,本質上是一種提供信息服務的行為。一些人共享自己的知識積累和認知盈余,通過平臺匹配和互聯網傳播,滿足另一群人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需求。人們愿意為所謂的“知識”付費,不少是為了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提升自身能力與水平。
“注水”的知識付費產品危害大矣。有媒體報道,一些博主分享的健康知識竟然都存在錯誤。用戶為此類不負責任、漏洞百出的“知識”付出的不僅是金錢,還有昂貴的時間成本;還有一重隱性的危害是,部分內容并不稀缺、品質也缺乏保障,雖然披著“知識”的外衣,但對用戶的能力提升毫無用處。
知識產品擁有巨大且穩定的市場,特別是隨著終身學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時時學習、處處學習已成更多人主動的選擇。而培育和呵護這個充滿潛力的市場,需要耐心和定力,急功近利或許能換得一時熱鬧,但透支了整個市場的未來。
眼下,當務之急是傾聽用戶的心聲,解決影響用戶體驗的真問題。比如,堅持內容為王,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在此過程中,相關平臺和內容生產者不能僅提供“輕量化”的信息,更要立足長遠,向系統性的知識培訓、深度學習等方向進階。在完善內容的同時,著力完善定價模式和評價機制,這既是對用戶權益的保障,也可以倒逼知識付費平臺及內容生產者不斷改善產品與服務,進而實現優勝劣汰,維護良好市場生態。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知識付費產品被非法盜版售賣的現象愈演愈烈,甚至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這也提示我們,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應“小步快跑”跟上,培厚知識創造和傳播的土壤,為市場謀長遠。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