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機器人量產按下“加速鍵”。
近日,有消息稱,特斯拉正籌備再度擴建得克薩斯州(以下簡稱“得州”)超級工廠。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公司將在得州超級工廠新建的專用廠房內,實現年產能1000萬臺Optimus的目標。目前,Optimus在得州超級工廠的量產時間表仍定于2027年啟動。
一久(海南)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勇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結合技術成熟度與產業鏈進展來看,業界普遍預計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行業“量產元年”,2026年人形機器人有望迎來在工業領域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關鍵拐點。
加碼人形機器人“基建”
當前,人形機器人正加速實現從技術原型驗證向工程化落地、規模化應用跨越發展。巨頭與產業鏈企業紛紛“摩拳擦掌”競逐量產窗口期,密集加碼制造基地建設、設立專項子公司聚焦核心業務,在實際產線中投放機器人開展落地試水。
近日,“果鏈”龍頭企業藍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思科技”)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宣布,將在今年11月18日分別舉行智能機器人新總部啟用暨永安園區投產儀式、湖南具身智能創新中心啟用儀式。據了解,藍思科技智能機器人新總部占地400畝,擁有18.9萬平方米廠房,可實現機器人新材料開發、結構件、功能模組與整機組裝的一體化大規模生產。
今年10月份,電子制造巨頭富士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宣布,將在其休斯敦工廠部署人形機器人。該工廠為英偉達生產人工智能服務器,目標部署時間為2026年第一季度。
東方證券認為,在國內外人形機器人龍頭公司的共同推動下,行業有望在明年進入量產階段。站在量產的未來看今天,具備優秀制造和管理能力的零部件企業更加受益。
梳理發現,近期,江蘇紐泰格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凱龍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相關軟硬件企業紛紛設立了機器人子公司。
多家零部件企業進入小批量交付階段,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做準備。11月12日,深圳市智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方面表示,公司在機器人“大小腦”控制器領域已有客戶訂單落地,目前訂單尚未達到披露標準;廣州中海達衛星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動平臺稱,公司已獲得小鵬具身機器人的IMU姿態傳感器定點,并已處于小規模樣品交付中。
產業鏈生態加速補齊
據高盛最新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在基礎情景下將達380億美元,最樂觀情景下更可高達2050億美元。中國憑借政策支持、供應鏈優勢和場景多樣性,有望占據重要地位。
當前,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全鏈條生態建設正加速補齊,向大規模商業化落地全力沖刺。
合作方面,國產廠商已從單純的產品采購向生態協同拓展。近日,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越疆”)與藍思科技達成戰略合作。藍思科技承諾于2025年向越疆采購1000臺具身智能機器人。
越疆品牌經理王顯東介紹,本次合作不僅是產品采購,更是雙方在技術、全球市場與標準層面的全方位協同。技術層面,藍思科技已構建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到整機組裝的垂直整合平臺,越疆則會在提升創新中心研發與應用智能化水平方面發揮作用;市場層面,基于越疆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業務網絡,雙方將整合各自優勢資源,實現在工業、零售、醫療、家庭等領域的全面覆蓋。
標準化方面,近日,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布“求索”具身智能測評基準EIBench并開展首次測評(基于在編國標)。該測評是針對具身智能數據難復用、模型泛化性差、安全難保障等產業痛點推出的首個具身智能領域評測基準,奠定了人形機器人量產進程中技術規范統一、質量可控的核心基礎。
資本化方面,人形機器人“獨角獸”企業通過資本化募集資金,反哺技術迭代與產能建設,為行業規?;慨a打下根基。例如,10月份,樂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斬獲近15億元Pre-IPO輪融資,隨后啟動科創板IPO輔導;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完成股改,并進入上市輔導階段。智元創新(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完成股改,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
(來源:證券日報?劉曉一)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