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市場迎來一個里程碑時刻。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港股規模已歷史性地突破5萬億港元整數大關。
與此同時,年內南向資金的凈買入額以創紀錄的速度攀升。11月12日,南向資金凈流入港股42.86億港元,為連續第16交易日凈買入港股,年內凈流入港股規模達1.31萬億港元。
內地資金對港股市場的配置熱情空前高漲。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南向資金在持續加倉之下,投資策略發生了顯著變化——從科技“進攻”轉向高股息“防守”。
創紀錄流入
今年以來港股展現出顯著的賺錢效應,主流指數如恒生指數和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均超30%。行業指數中,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年內漲幅超80%,港股科技指數年內漲幅超40%。此外,港股紅利低波、港股紅利指數漲幅也在30%左右。在全球主要市場中表現突出。
這背后,是南向資金持續不斷地“輸血”。
根據Wind數據,截至11月11日,南向資金年內凈流入規模已達1.31萬億港元,創下年度同期歷史新高。這一規模,較歷史第二大年份——2024年全年的0.81萬億港元,增長超過60%。
自互聯互通機制開通以來,南向資金的累計凈買總額突破5萬億港元,刷新最高紀錄。
近期,南向資金流入呈現加速態勢,出現連續16個交易日的持續凈買入。10月以來的23個交易日,南向資金僅有3個交易日出現凈流出。
對于南向資金持續“南下”的動力,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估值低”和“股息率高”是兩大關鍵因素。
“港股的估值一直比較低,吸引了部分投資者到港股去購買股票。”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說。
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包金剛表示,港股整體估值處于歷史較低水平,恒生指數與國企指數市凈率都曾低于1倍,分別僅有0.98倍和0.91倍,投資性價比凸顯,吸引南向資金流入。
此外,港股部分板塊和個股提供的穩定高股息,對追求穩健收益的資金構成了強大吸引力。
格上基金研究員托合江表示,港股市場擁有大量稀缺的優質資產,如互聯網平臺、創新藥企以及高股息能源與金融企業,這些已成為保險、公募及社保等長線資金配置的重要標的。
此外,業內普遍認同,港股具有長期配置價值。“從長期來看,港股作為人民幣國際化及中概股回歸的重要平臺,其戰略定位與估值優勢吸引資本對其價值重估,南向資金傾向于進行長期配置。”包金剛說。
“南向資金流入港股的趨勢不會改變,港股市場是一個全球性的資本市場,在股票定價方面更加合理,這也符合南向資金的需求。”楊德龍說。
從“進攻”到“防守”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續加倉的大趨勢下,南向資金近期的投資策略發生了顯著變化——從偏重成長性的“進攻”姿態,悄然轉向強調確定性的“防守”態勢。
從長期配置來看,金融業是南向資金最核心資產,2025年以來金融行業累計凈買入占比達39%,是資金流入最集中的領域。來自格上基金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南向資金持倉市值前三大行業為金融、資訊科技業和可選消費,分別持有1.58萬億港元、1.25萬億港元和1.03萬億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南向資金的調倉方向,從偏重“進攻”轉向偏向“防守”。這一轉變最經典的案例,莫過于資金從“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W流向“油氣巨頭”中國海洋石油。
回顧10月3日之前,南向資金持續28個交易日凈流入阿里巴巴-W,然而風向突變,在最近一個月(10月11日至11月11日),阿里巴巴-W成為南向資金拋售最多的個股,持倉市值蒸發約110億港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向資金對中國海洋石油展開了連續21個交易日的凈買入,近一個月持倉市值暴增121億港元。
近期南向資金為何偏愛中國海洋石油?托合江表示,中國海洋石油在油價反彈疊加高股息屬性的支撐下吸引資金持續流入,近12個月股息率為6.06%,獲得險資等長線資金配置。阿里巴巴因為在9月AI相關消息帶動下股價快速上行,所以市場擔憂其業績預期下調和估值壓力,造成資金流出。
除中國海洋石油外,小米集團-W、中國移動、美團-W、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個股也獲得南向資金青睞。
個股的調倉背后,是行業整體的輪動。南向資金正增持高股息板塊,減持高成長高估值板塊。最近一個月,南向資金明顯減持了醫藥生物、電子、傳媒、計算機等科技屬性較強的板塊,而這些在一個月前還是資金青睞并“進攻”方向。與此同時,南向資金大舉流入銀行、石油石化、通信、非銀金融及煤炭等傳統行業。這些板塊大多具備估值低、漲幅小、股息率高的特點,成為了當前市場環境下資金的“避風港”。
“市場風格出現變化,南向資金近期的變化和資金的風險偏好有關。總體來看,近期資金風險偏好更加保守,以配置高股息股為主,而之前配置科技股較多。”楊德龍說。
展望后市,機構普遍認為港股的估值優勢依然存在。國泰海通指出,當前港股位置不高,中期估值有進一步抬升潛力。
托合江建議,“繼續關注股息率較高的防御性資產,和兼具確定性和性價比的科技股資產。”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防守”為當前主基調的同時,被錯殺的優質成長股可能正醞釀著未來的“進攻”機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龐華瑋)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