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常熟的水稻田間,一臺無人收割機正來回忙碌。一旁,學員們俯身觀察機械構造,舉起手機記錄水稻的收獲過程——這是江蘇大學承辦的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可持續農業機械化培訓”項目的實訓場景。
“在江蘇大學的求學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技術如何真正改善了民生。”江蘇大學校友、中國津巴布韋交流中心總經理沃特爾·查納卡表示,他將依托求學期間接觸到的供水與凈水一體化技術和裝備,重點在津巴布韋農村地區構建清潔供水系統,讓更多農村家庭喝上“放心水”。
近年來,江蘇大學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農業發展需要,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建“全球農業現代化與食品安全教育培訓中心”,牽頭成立“一帶一路”國際人才培養產學聯盟和農業工程大學國際聯盟,獲批教育部“中非友誼”國際培訓項目、江蘇省“一帶一路”交匯點“小而美”項目。截至目前,學校已累計為130多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培訓農業裝備人才1750余名。
在津巴布韋,由沃特爾·查納卡推動的“中津清潔鉆井水項目”已惠及當地民生。依托該項目,位于該國首都哈拉雷的馬林巴公園市政小學新建水井今年6月正式啟用,解決了1500余名師生的飲水難題。
通過持續發揮農業教育優勢,江蘇大學攜手中國一拖、雷沃重工等138家知名企業共建國際人才實踐基地,以“需求項目化、項目課程化”培養契合農業發展的國際化人才。目前,學校共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名留學生在校學習,其中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學生超過1500人,近60%集中于農業工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等22個涉農工科專業。
“在塞爾維亞,技工不熟悉中國制造流程,溝通成本極高。”專注新能源汽車電機鐵芯的聯博精密科技(鎮江)有限公司遠赴塞爾維亞開拓歐洲市場,但在語言、文化及人力資源方面面臨多重挑戰。“多虧江蘇大學與尼什大學共建的孔子學院伸出援手,為公司量身打造語言培訓與文化導覽,幫助工廠真正在塞爾維亞落地生根。”該公司總經理肖慶朋坦言。
如今,該公司的首家海外工廠已在塞爾維亞諾維薩德市順利投產,不僅雇傭近200名當地員工,年產值更達5億元,成為江蘇大學助力企業“走出去”的生動注腳。
在諸多水資源豐富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迫切需要以技術賦能水資源高效利用,實現流域治理現代化。江蘇大學依托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流體工程裝備節能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自主研發了高性能水力模型和大流量梯級泵站群關鍵技術,該成果已成功應用于阿聯酋塔維勒海水泵站、泰國大型貫流泵站、沙特國王港船塢抽排水泵站、巴基斯坦胡布循環泵站等數十個國際水利項目。
以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為紐帶,江蘇大學的“一帶一路”朋友圈持續擴大。近五年,學校牽頭成立了20個國家和省部級國際合作平臺,獲批29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與全球66個國家和地區的26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服務沃得農機等200余家企業“抱團出海”。這些成果不僅為“一帶一路”教育合作開辟了多元路徑,更將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和中國方案帶向世界。
“教育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江蘇大學校長邢衛紅表示,學校將持續探索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新路徑,推動更多國家間科技、教育和人文合作,助力中國技術與經驗更好地“走出去”,為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江大力量。
來源:金臺資訊 蘇雁 鄒曉菁 通訊員 單毅君 吳奕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