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以“突出會館特色文化,創新活化利用模式”為主題的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2025年年會暨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在北京湖廣會館召開。文物領域專家學者及會館會員單位代表齊聚一堂,大家通過學術分享和互動研討等形式,共商明清會館文化遺產保護與文物活化發展大計。
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秘書長陸瓊在致辭中表示,會館作為明清時期經濟文化交流的活態載體,要以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為綱,恪守“保護第一、搶救第一”原則;強化系統性保護,將會館納入文物資源整體規劃避免碎片化,規范活化利用、嚴禁過度商業化,同時健全安全巡查機制,筑牢文物保護的法治與安全雙重防線,確保文化傳承與功能再生的平衡。
隨后的專家主題論壇環節亮點紛呈,與會專家圍繞“創新激活時代價值”核心,從保護修繕、文旅融合、業態創新等多個維度分享實踐經驗。
山西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楊陽以《中國古建聲學研究進展》為題,從聲學角度解讀古建筑的科學與藝術價值;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楊一帆分享《北京明清會館在城市空間中的錨固與嬗變》,剖析會館在城市發展中的歷史坐標與當代意義;北京師范大學首都高端智庫副教授張佰明則通過《型塑民族共同體傳統會館煥新生》的演講,用前沿案例描繪會館活化的多元可能和在當代社會中的重要意義。三位專家從不同維度為參會者帶來深度思想賦能。專家們一致認為,會館活化需突破“靜態保存”思維,在保護前提下探索功能再生、科技賦能、品牌塑造、融合發展的多元路徑,讓千年文脈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參會者紛紛表示,此次會議將政策要求與實踐探索深度結合,為會館保護活化提供了清晰指引。未來將以四大路徑為遵循,堅守文化初心,攜手探索更多特色化活化模式,讓會館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真正成為“活”的遺產、“火”的文化,為傳承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貢獻堅實力量。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