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精算師協會發布《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5)》,即業內所稱的第四套生命表。這一被視作人身保險行業“定價基石”的基礎工具,將于2026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在人口老齡化加速、長壽風險日益凸顯的背景下,第四套生命表的發布不僅意味著保險業精算技術的重大進步,更為養老保險產品科學設計與穩健運營提供了重要支撐。
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6.34歲提升至2024年的79歲,10年間增長近3歲。與此同時,保險人群的實際死亡率持續下降,尤其是少兒及欠發達地區人群的健康水平顯著改善。這些變化使得沿用近10年的第三套生命表逐漸難以準確反映當前風險狀況,也制約了保險公司對長壽風險的有效管理。
第四套生命表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其編制基于近10年全量保單數據,樣本量居全球首位,并編制了單一生命體表,以被保險人證件號而不是保單號為線索,跨公司和險類研究單一生命體死亡率,極大提升了數據代表性和精準性。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套生命表明確劃分為四類子表,其中,養老類業務表專用于年金保險、兩全保險等以生存保障為主的產品。這意味著,未來養老保險產品定價將更精準地匹配實際領取行為和長壽預期,更好地保障長期養老需求。?
在業內看來,養老年金保險類產品的核心風險是“活得比預期更久”。而新版養老類業務表充分體現了預期壽命延長的趨勢,有助于保險公司更精準地評估未來現金流和準備金需求,從而避免因低估長壽風險而導致的“死差損”或償付能力壓力。
除數據更新外,監管層還通過《關于做好〈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25)〉發布使用有關事項的通知》強化動態管理要求。保險公司須建立“可檢視、可計量”的回溯機制,定期評估實際死亡發生率與生命表預測的偏離度,并在年度精算報告中說明偏差原因及整改措施。
這一設計,對于養老保險這類長期負債型產品而言,持續回溯不僅能及時捕捉人口結構、醫療進步等外部變量的影響,也為產品迭代和資產負債匹配提供決策依據。
隨著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推開,商業養老保險正成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在此進程中,科學、審慎的精算基礎不可或缺。第四套生命表的發布與實施,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
未來,如何在長壽紅利與長壽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借助新生命表開發更具適老性、靈活性和普惠性的養老產品,將成為保險機構的核心課題。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 朱艷霞)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