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11月11日發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綜合運用多種工具,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同時繼續完善貨幣政策框架,強化貨幣政策的執行和傳導。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
在貨幣政策方面,報告明確,平衡好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支持實體經濟與保持銀行體系自身健康性的關系,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持續穩增長、穩就業、穩預期。
對于未來政策把握,專家表示,央行強調了短期與長期等四方面關系的平衡,同時,考慮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內需不足,下一步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抓好政策落實,充分釋放政策效應。在財政、貨幣、產業等宏觀政策協同配合發力下,全年5%左右的經濟發展目標有望順利完成。
著眼于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報告提出,實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社會融資條件相對寬松。根據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持續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密切關注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變化,持續加強對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和金融市場變化的分析監測。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引導銀行穩固信貸支持力度,保持金融總量合理增長,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和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央行在報告專欄中提出,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專家表示,過去市場更關注貸款,但在融資結構變化、經濟轉型加快的背景下,要更多看社會融資規模。
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報告提出,把握好利率、匯率內外均衡。深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發揮中央銀行政策利率引導作用。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持續開展對金融機構利率政策和自律約定執行情況的現場評估,促進提升銀行利率定價能力。
更好發揮行業自律作用,有效落實各項利率自律倡議,維護銀行業市場競爭秩序。持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著重提高LPR報價質量,更真實反映貸款市場利率水平,督促金融機構堅持風險定價原則,理順貸款利率與債券收益率等市場利率的關系,持續深化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
此外,報告在專欄中提到,利率及其比價關系對宏觀經濟均衡和資源配置有重要導向意義。專家表示,保持合理的利率關系,正是未來暢通利率傳導機制的客觀需要,有助于提升貨幣政策有效性,減少資金空轉套利。
報告表示,近年來,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整治違規手工補息、規范同業存款利率定價、建立存款招投標利率報備機制、在對公存款服務協議中增加“兜底條款”,督促銀行不發放稅后利率低于同期限國債收益率的貸款,按照經營成本合理確定貸款利率等,并開展利率政策執法檢查,增強銀行資產和負債端利率調整的聯動性,支持銀行穩定凈息差,拓寬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空間。
創新金融工具
圍繞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導向作用,報告提出,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力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優化并用好支持科技創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加強科技金融領域數據開發利用的政策引導,加快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數據顯示,9月末,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為3.9萬億元。專家表示,央行的結構性工具主要是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目前“五篇大文章”相關領域的貸款增速都超過10%,明顯高于全部貸款增速,其中養老產業貸款增速更是接近60%。同時,覆蓋的主體范圍也更加多元。
關于積極穩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報告提出,構建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處置機制。從宏觀、逆周期和防傳染的視角,強化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監測、評估和預警,豐富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不斷拓展宏觀審慎覆蓋范圍。拓展豐富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強化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宏觀審慎管理,縱深推進附加監管體系建設。
報告明確,進一步做實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監管,指導入選銀行持續完善恢復和處置計劃,探索發揮風險管理前瞻指引作用。健全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跨境危機管理小組機制,加強跨境監管合作與信息共享。穩步拓寬附加監管覆蓋范圍至非銀領域。在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下穩妥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完善權責對等、激勵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嚴格防范道德風險。充實風險處置資源,繼續擴大存款保險基金、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積累,探索建立后備融資機制。
來源: 中國證券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