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港股IPO持續火熱。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年內已有87家企業在港上市,首發募資額達到2469.28億港元,同比增長243.28%。從募資規模來看,年內前十大港股IPO里,有7家均為“A+H”公司,1家公司為中概股回歸港股上市,其余2家為A股分拆的子公司。
在政策支持與資金面回暖的雙重驅動下,今年前10個月,港股市場重回全球IPO募資額榜首,主要是“A+H”上市模式的規模化爆發、新經濟與硬科技企業集中登陸、國際長線資金深度參與,以及港交所上市制度持續優化等多重因素作用。
科技企業主導
科技企業成為新增長極。Wind資訊數據顯示,年內新股覆蓋半導體、新能源、AI、高端制造等領域,如峰岹科技為電機驅控芯片企業、劍橋科技為光模塊企業、禾賽科技為激光雷達企業,彰顯了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實力。
國際長線資金深度參與,基石投資者成IPO項目的“壓艙石”。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69家港股IPO企業共吸引468家基石投資者參與,合計投資945.88億港元,遠超去年同期。寧德時代、紫金黃金國際、賽力斯、三一重工等明星項目吸引超20家基石機構,顯示出全球資本對中國新經濟龍頭的高度認可。
港股市場流動性顯著提升。港交所數據顯示,2025年前9個月,港股日均成交額達4121.89億港元,同比上升126%。同時,南向資金為港股注入強大活力。Wind資訊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年內南向資金凈買入額約1.3萬億港元,自開通以來凈買入規模超5萬億港元。
國泰海通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吳信坤認為,2025年南向資金凈流入的背后,主要是公募、險資等機構力量的推動。一方面,源于港股互聯網、新消費等優質稀缺性標的對主動型公募的吸引力較大;另一方面,政策強化對分紅的監管疊加低利率環境,險資或持續配置港股紅利資產。
此外,港股的優質科技企業儲備資源豐富。截至11月11日,IPO申請狀態為“處理中”的企業有296家,其中約半數為新經濟行業,涵蓋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形成強勁的上市后備梯隊。
“A+H”模式募資額高
A股行業龍頭密集沖刺“A+H”上市。11月10日,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同時,另一家A股公司百利天恒11月17日也將在港股正式上市。
2024年4月份,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2025年5月7日,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明確,鼓勵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依法依規境外上市。這一表態與證監會持續優化的境外上市備案制度、港交所“A+H”快速通道等政策形成合力,為A股公司赴港上市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2025年11月11日,“A+H”上市公司已達166家,年內新增16家,另有數十家A股公司正在籌備推進中。
在募資規模上,“A+H”模式貢獻尤為突出。截至11月11日,港交所新股融資總額2469.28億港元,其中“A+H”企業占比約48%。16家新晉“A+H”公司在港股合計募資超1000億港元,成為市場核心引擎。
公司在H股上市有助于引入國際機構投資者,如中東主權基金、大型養老基金、全球對沖基金等,也有助于改善股東結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華商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齊夢林表示,在港上市后,上市公司資產將直接面向更廣闊的投資者群體,這不僅能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提升市場流動性,也能更合理地反映企業的內在價值。同時,企業跨境融資的流程將更順暢、可預期,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讓企業能更高效地規劃融資。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毛藝融)





掃一掃分享本頁

